(資料圖片)
外交學院副院長孫吉勝教授在進行主旨發言。 中國翻譯協會跨文化交流研究委員會 供圖
中新網珠海12月12日電 (記者 鄧媛雯)11日,為期兩天的第十八屆中國跨文化研究年會在珠海落下帷幕,本次活動以線上方式舉行,中外從事跨文化專家學者們圍繞著“講好中國故事,促進文明互鑒”的主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外交學院副院長孫吉勝教授作了題為“加強中國文化理念的國際傳播——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例”的主旨發言。孫吉勝教授認為創新構建中國的對外話語體系,加強中國文化理念的國際傳播,是國際社會更好理解和接受中國故事、促進文明互鑒的重要組成部分。
“講好城市文化故事是打破文化壁壘、深化他國民眾對城市及所在國家的認知,促進民心相通的有效途徑。”德國明斯特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周俊博士指出,國際傳播作為一個系統工程,應從粗放式向精細化轉型,對傳播對象進行分類分層;國際傳播方式應由短期動態向長期可持續性轉型,單一傳播向雙向傳播轉型;國際傳播有利于促進城市國際化建設;社會學調研有助于提高國際傳播效度。
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黃友義在作主旨發言。 中國翻譯協會跨文化交流研究委員會 供圖
美國杜克大學Darla K. Deardorff教授分享了自己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持下研發的“故事圈”理論與方法,她指出,“故事圈”是一個兼具結構化和適應性的研究框架,可有效運用于跨文化能力培訓和教學。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布萊恩特學院院長趙友斌教授作了“中國書法(術語)英譯中的文化因素”的主旨發言。他利用自身對書法藝術的理解和翻譯理論的把握,系統考察了翻譯研究中一個鮮有涉及的領域——中國書法的英譯,并重點探討了中國書法的三個因素即歷史因素、社會因素和倫理因素對翻譯策略及效果可能產生的影響。
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黃友義以“話語轉換——從‘翻譯世界’到‘翻譯中國’的新課題”為題作主旨發言時表示,對外翻譯是溝通不同文化的橋梁,中國國際傳播成功的一個關鍵在于譯者根據中外文化差異轉換話語體系、采用國外受眾熟悉的講述方式進行溝通的能力。
新西蘭奧克蘭大學張軍教授認為,教材對培養外語專業人才至關重要,通過教材向學習者呈現多元的社會互動模式和文化產物,有助于他們在目標語文化和母語文化之間進行對比、建立聯系,進而提高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