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中國僑網12月4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道,“學生公平錄取組織(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以平權措施(affirmative action)為由,控告哈佛大學招生有系統性歧視亞裔之嫌,最高法院10月底開始聽審,以保守派居多最高法院有可能推翻平權措施。《紐約時報》2日報道,本案已使亞裔學生想辦法隱瞞自己的亞裔身份,不敢曝露自身的族裔,以免落入他人刻板的亞裔印象,使申請大學遭遇干擾。
李馬克斯(Max Li)申請大學時,族裔一欄寧可不填,盡管他知道姓氏聽來就像華裔;陳克拉拉(Clara Chen)接受忠告,沒去考中文先修考試,因為大學招生官方可能按她的姓氏斷定她已經能說中文了,因此改去考法文。這樣的例子實在很多。
平權措施目的主要在保障少數族裔,但對于成績優秀的亞裔學生來說,反而是減少了進入名校的機會。
“學生公平錄取組織”指出,亞裔申請大學時“個人評等”這個判定自信、討喜及善良等特質的主觀項目,得分相形其他族裔來得低。
聯邦上訴法院2019年裁定,哈佛大學審核入學申請時,有考慮族裔,合乎憲法的嚴格標準。即便如此,那場官司似乎證實一個亞裔青少年默默思索多年的現象,要淡化自己的認同或改變自己的興趣、嗜好,煞費苦心想看起來“沒那么亞裔”。
美國亞裔是極為多元、復雜的群體,并非刻板印象所能道盡,只是為了競爭精英大學錄取機會,許多亞裔學生能夠敏銳地了解,在描述自己生平的500多字里,該避免什么。
很多亞裔小區世代相傳“太亞裔”不利申請好大學的說法,還有亞裔學生學業表現要比其他族裔來得高,才能進入相同學校。“學生公平錄取組織”在訴訟理由指出,為了幫忙亞裔看來“沒那么亞裔”,以便申請好大學,已出現“一整個產業”。
很多亞裔家庭依然求助專業人士的建議;大學申請顧問談到,口試時亞裔學生應避開一般俗稱的亞洲活動如華語文學校、彈鋼琴及印度古典樂器。
其他應注意事項還有:填寫家族艱辛移民來美必不可缺;另外,除非你是拉美裔或非裔,不然共同申請表上的種族項目就別填,填了雖可能無害入學機會,但也幫不上忙。
哈佛等平權法案支持者堅稱,沒有懲罰亞裔這回事,族裔只是評量申請學生的眾多因素之一。校方指出,為形塑課堂的多元,哈佛關心的不只是族裔,還有學業興趣、地方背景、政治及社會經濟背景等。(潘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