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_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_少妇被又大又粗又爽毛片久久黑人_欧美乱子伦videos

深圳熱線

世界今頭條!航天新征程|為了這場太空之約,航天員要做哪些準備?

2021-11-29 08:06:38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11月28日電(劉歡)根據中國載人航天辦公室官方消息,費俊龍、鄧清明、張陸將于29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搭乘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赴一場太空之約。


(資料圖)

天上出艙一小步,地上都要反復模擬

本次發射任務是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最后一次載人飛行任務,由費俊龍擔任神舟十五號乘組指令長,他們將完成空間站艙內外設備及空間應用任務相關設施設備安裝與調試、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等任務。

屆時,中國空間站將有神舟十四號和十五號的6名航天員共同在軌駐留,完成中國航天史上首次航天員乘組在軌輪換。

圖為神舟十四號乘組出艙活動 來源: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

隨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進入空間站任務階段,飛行時間大幅增加,飛行任務更加復雜,航天員需要執行多次出艙任務,包括艙外設備安裝、維護、更換和試驗樣品回收等。

所以,在“出差”太空之前,為了能順利走好出艙的每一小步,航天員需要在地上反復模擬。

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訓練主要包括出艙活動基礎理論、專業理論、操作技能、出艙程序以及出艙任務等類別,每一類由不同的訓練科目組成,既有理論學習,又有實際操作訓練。

在登上太空之前,航天員主要在出艙程序訓練模擬器、模擬失重訓練水槽、艙外服試驗艙、虛擬現實訓練器這四個設備上,進行艙外航天服和氣閘艙出艙活動相關設備的操作訓練及出艙程序訓練。

航天員可以借此機會體驗和熟練掌握模擬失重狀態下身體的運動與姿態控制、出艙活動操作的技巧,包括開關艙門、艙外作業等。

此外,在太空環境下展開工作,身體力量訓練必不可少。航天員的力量訓練包括上肢力量訓練和核心力量訓練,在訓練過程中還要進行數據分析,測算要達到的具體標準。

據了解,中國航天員的上肢力量數據與皮劃艇、體操等專業運動員的數據比對后得到的結論是:航天員的數據不亞于專業運動員。

有人曾問,普通人能不能夠進入太空旅行?

中國載人航天辦公室的官方回答是:建議大家首先嘗試坐一下過山車,之后再做離心機實驗,身體檢查指標達到健康后,在技術上都是可行的,但是健康的人群還要經過很長的訓練。

為什么每次都是“感覺良好”?

“我已出艙,感覺良好!”

2008年9月27日,航天員翟志剛在航天員劉伯明、景海鵬的協助下,圓滿完成我國首次空間出艙活動,他向地面報告時這樣說。

后來,在2021年11月3日,翟志剛時隔13年后再次執行出艙活動任務,同組航天員王亞平成為中國首位執行出艙任務的女航天員,他們再次向地面報告:“我已出艙,感覺良好。”

在順利返回后的記者見面會上,翟志剛說: “‘感覺良好’并不是我和我們乘組的專用,我們大隊的每一位航天員都說過‘感覺良好’”。

他表示,這簡單的四個字來之不易,背后凝聚了無數人的心血與期盼。“地上訓練也好,天上飛行也好,能夠保持這種‘感覺良好’的狀態,是因為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我們的‘感覺良好’一定會繼續下去。”翟志剛說。

據官方消息,11月17日,神舟十四號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圓滿完成出艙活動全部既定任務。

出艙活動期間,他們完成了天和核心艙與問天實驗艙艙間連接裝置、天和核心艙與夢天實驗艙艙間連接裝置安裝,搭建起了一座三艙間艙外行走的“天橋”,航天員蔡旭哲通過這座“天橋”實現了首次跨艙段艙外行走。

此外,他們還完成了問天實驗艙全景相機A抬升和小機械臂助力手柄安裝等任務,已準備好迎接神舟十五號的到來。

圖為神舟十四號乘組出艙活動 來源: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

從神五到神十五,踏上航天強國建設新征程

從神舟五號到神舟十五號,從成功發射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到空間站建造的決戰決勝之年,如今我國已成為航天大國,正在向航天強國的目標邁進。

2003年10月15日,我國首飛航天員楊利偉搭乘飛船在軌飛行14圈,歷時21小時23分后安全返回,實現了“成功發射、精確測控、正常運行、安全返回”的任務目標,標志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他在順利返回后說:“我在太空感覺非常舒適,船艙空氣清新,我們的飛船、火箭真是好船好箭,下一次我還想乘坐它飛行!”

后來,從神舟六號到神舟十五號,從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等到如今的鄧清明、張陸等,我國的載人航天工程已經進入空間站階段,航天員不僅可以奔赴太空,還可以長時間在軌停留并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圖為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與長征二號F遙十五運載火箭組合體 來源: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

同時,我國在建設中的空間站不僅可以讓航天員常駐太空,而且將陸續向其他國家開放。2019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聯合國外空司公布了圍繞中國空間站開展空間科學實驗的第一批項目入選結果,共有來自17個國家、23個實體的9個項目成功入選。

正如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郝淳所言:“我們愿意把中國空間站打造成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個平臺,和各個國家的航天員、航天科技隊伍一起,不斷探索浩瀚宇宙,造福人類。”(完)

關鍵詞: 太空環境 載人航天工程 模擬失重 空間應用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