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沙縣:以屏為橋,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資料圖】
央廣網北京11月24日消息 沙縣地處閩西北,所在區域夾于戴云山與武夷山之間,域內山巒疊嶂,河川縱橫,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綠水青山是資源稟賦優勢,亦是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阻障。
教育數字化轉型,勢在必行。2022年,依托沙縣區智慧教育(質量提升)工程項目,沙縣區用好用足科技變量,以屏為橋,盤活城鄉教育資源,推進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
新的技術條件下,邊界不斷打破,優質資源的流動路徑更加多元、暢通。屏的兩端,新的城鄉循環關系正在生成。城鄉教育不再是中心與邊緣的二元相對,他者豐富的、迥然的教育資源有效補充著自身的匱乏。
以城帶鄉: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
加拿大哲學家查爾斯·泰勒在《自我的根源》一書提到,“一個人永遠不能基于自身而成為自我,只有在與某些對話者的關系中,我才是自我。”在觀摩明市沙縣區智慧教育支撐下的遠程課堂后,筆者對這一觀點有了更為具象的認知。
這是一節跨越時空的課堂。智慧教育支撐之下,沙縣城區的金沙第二小學和車程近60公里之遙的南霞鄉中心小學的孩子們同上《望天門山》一課。當智慧課堂的視頻資源,將唐人李白所見之“橫夾大江,對峙如門”天門山勝景鋪陳在孩子們眼前,三重時空遠程連接、交疊。共享,在城鄉、古今之間發生。
“老師,屏那邊的同學在哪里呀?”“南霞鄉在哪里呢?很遠的地方嗎?”
下課鈴響起,沙縣區金沙第二小學的學生們站起身盯著大屏另一端的同學一遍遍揮手告別,圍在授課教師廖春花的身邊不斷地詢問。當孩子們想要了解遠方的同齡人所處身的環境,教育超越教與學之外的更深意涵陡然清晰。
打破邊界的過程,也是重建時空的過程。智慧教育,擴大了師生的生活世界,為其提供了更為全面的認知素材與思維框架。如沙縣區金沙第二小學副校長廖春花所言,“智慧教育不僅豐富了課堂教學方式,也讓城鄉兩邊的孩子們享受更優的教育資源,更為城鄉教師業務切磋、同儕研修提供了重要渠道。”
以鄉補城:鄉土知識助力“五育”并舉
沙縣的專遞課堂主講教室,設在城市,也設在鄉村。《周禮》有言:“以鄉三物教萬民。”在沙縣,四季輪耕,一片土地就是一本教材;一捧稻谷,幾盤秧苗,也是重要教具。
為擴充勞育資源,沙縣區依托區域內豐富的農林資源,在南陽鄉大基村、高沙鎮沖厚村和夏茂鎮東街村開設總面積300畝的中小學生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為全區中小學生提供包括農耕體驗、蔬果采摘、茶事體驗等勞動實踐資源,推動社會實踐活動長期化、規模化、陣地化。
“同學們,這就是勞育基地剛剛收割的稻谷,品種是甬優1540,秈粳雜交水稻……”
2022年11月2日,一場特別的勞育課程在高砂鎮沖厚村的勞育基地開展。沙縣區金沙第二小學的50余名孩子在大屏前跟隨勞育基地教師李金華了解秋收秋種相關農事知識。
常年奔忙于田間,李金華面龐黝黑,提起勞動教育,他向筆者分享了一件趣事。“七月插秧的時候,城里來的學生在農民的指導下學習插秧,孩子們覺得很新奇,以為大米是從超市買的,到了這里才知道大米是從泥里長出來的。”
田壟溪林,廣闊的自然空間成為開放的教學空間,鄉村的豐富資源被納入到育人體系中,讓教育獲得更強的扎根性。沙縣依托“三個課堂”,盤活城鄉教育資源,互通有無,互學互鑒。科技賦能之下,城鄉以屏為橋,正在成為日漸緊密的全面育人共同體。
如李金華所言,“城區有城區的優勢,鄉村也有鄉村的優勢,有這些智慧教育設備,城鄉教育可以相互補充,我們的勞育也可以覆蓋到更多學生,讓他們了解農業,了解農村、了解農民,了解自己土生土長的地方,不忘根不忘本。”
山林沃野,果蔬稻粟,沙縣區化域內多元生態環境為寶貴育人資源,將鄉土教育融入學校教育。在勞育基地,農事稼穡、四時風物,均發揮著重要的育人作用。而從田間地頭到城鄉課堂,僅一屏之隔。
如果將教育數字化放在更大的社會語境、更長的歷史范疇中,其價值或許遠非技術進步、工具更迭。教育信息技術支撐下,教育空間被重構,城鄉遠程協作,教育資源前所未有的豐富多元、觸手可達。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前所未有的清晰可見。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