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黃魚之都”福建寧德:“國魚計劃”揚帆海洋經濟
(資料圖)
央廣網寧德11月21日消息(記者龔雯)第六屆中國(寧德)大黃魚文化節19日在“中國大黃魚之都”福建寧德舉行。作為中國大黃魚養殖核心區,寧德是全國規模最大的大黃魚人工育苗、養殖、加工、銷售和出口基地,已形成完整的大黃魚全產業鏈。寧德借此契機加快實施“國魚計劃”,“一條魚富裕一方人”的幸福圖景在閩東徐徐展開。
產業振興融合發展
本屆大黃魚文化節發布了大黃魚地方標準、烹飪團體標準和大黃魚產業發展藍皮書,公布了中國大黃魚標識和“寧德大黃魚”吉祥物,并進行了項目簽約和大黃魚特色小鎮頒獎。國內知名的行業專家學者、行業協會、客商及重點涉漁企業代表等300多人參加活動。
大黃魚文化節主題館展內,蕉城、福安、福鼎、霞浦四大展館聚集了特色水海產品、休閑漁業暨漁具裝備、水產設備等領域的產品及技術,多角度多方位展示寧德市海洋漁業產業的發展情況。活動通過品牌宣傳、質量引領、產銷對接、產業研討會、文化旅游、餐飲美食、休閑娛樂等形式,打造大黃魚產業融合發展的行業盛會,助力“大黃魚國魚”享譽全國,游向世界。
大黃魚是我國四大海產之首,素有“國魚”之美譽。寧德市擁有中國唯一的內灣性產卵場,自古以來就是大黃魚生長繁殖勝地。據介紹,幾十年前,因過度捕撈,野生大黃魚一度瀕臨枯竭。寧德市推進大黃魚育苗繁殖,組織專家攻克了關鍵技術,于1990年實現了百萬尾規模的大黃魚批量育苗,開啟了全人工養殖大黃魚的先河。
如今,閩東這片海,年產大黃魚近20萬噸、占全國80%,遠銷60多個國家和地區,帶動了30萬人就業和脫貧致富。去年,寧德市大黃魚產量達19.1萬噸,產值69.18億元,全產業鏈產值超百億元。從閩東游出的大黃魚成了名副其實的“脫貧致富魚”“產業振興魚”。
匠心孕育美食文化
寧德市三都澳“海上牧場”,每當夜色來臨,一張張網投向養殖網箱,成千上萬的大黃魚在體表顏色最為艷黃時被撈出,迅速進入冰泡沫箱。捕魚人以“快”鎖住大黃魚的美觀和美味,讓食客一飽口福。端上餐桌,澆汁深水黃花魚、雙椒大黃魚、翡翠文思大黃魚等名菜在全國各類烹飪大賽拔得頭籌。
隨著預制菜市場崛起,大黃魚預制菜研發正當時。寧德三都港海洋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尤信鈴介紹說,該公司在傳統冰鮮、冷凍產品的基礎上,研發出酒糟、黃魚鲞、串燒等多類產品,在大黃魚預制菜領域發力,2021年線上銷售額達1.8億元。
寧德市蕉城區委副書記、區長陳紹曦表示,蕉城區坐擁“海上天湖”三都澳,碧海藍天、水清岸綠的海洋生態,造就了大黃魚與眾不同的優良品質,“將進一步弘揚大黃魚文化,開發大黃魚菜品,做強大黃魚產業,打造大黃魚美食地標城市。”該區有35個大黃魚苗種生產企業,年培育大黃魚苗15億尾。
“國魚計劃”壯大海洋經濟
近年來,寧德市續寫“國魚傳奇”,堅持開展增殖放流,促進漁業資源生態修復;建設大黃魚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平臺,不斷突破新品種和新品系;建立“海上魚醫院”,推行售前預檢,全過程嚴把“質量關”。尤其是全面推進海上養殖綜合整治,走出了一條依法養殖、環保養殖、科學養殖的路子。
作為福建省首個漁排“風光儲微電網”示范項目,福建三都澳食品有限公司漁旅綜合體風光儲一體化項目已經投運一年多。福建三都澳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目前公司產業鏈集育苗、養殖、加工、研發、電商、倉儲物流、自營進出口于一體,產品遠銷海內外。
三都澳海面碧波蕩漾,養殖大黃魚的新型塑膠環保漁排上建起了海上“風、光、儲、充、用”一體化試點項目,實現海上漁排不間斷供電,帶動養殖產業向綠色低碳轉型升級;蕉城漁醫分院建設推進,率先在三都澳白基灣海域成立全市首個“海上社區”和海上巡診中心,以“海上網箱養殖管理社區”模式,助推水產養殖藍色經濟高質量發展。
近日,我國最大的深遠海半潛式養殖平臺——寧德1號在寧德福安市南方船廠成功下水,該養殖平臺可升降、抗臺風、避赤潮,實現智能化養殖,將填補國內深遠海自動化養殖大黃魚的空白,改善近海養殖污染等問題。預計今年12月底投入使用。
寧德市市長張永寧表示,當前,寧德市把實施“國魚計劃”作為發展壯大海洋經濟的重要抓手,重點推進“八個一”工程,通過制定一個產業發展規劃、建設一個產業園區、加強一批研究機構合作、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建成一個博物館、發布一本藍皮書、完善一套政策體系、建立一支產業基金,推動大黃魚等海洋水產全鏈條提升,努力打造全國漁業高質量發展的“寧德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