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11月5日至13日在武漢舉辦。這是中國首次承辦這一國際盛會。自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以來,中國在濕地保護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向世界分享了哪些中國智慧和方案?在全球濕地協同保護中,中國又將如何展現大國擔當?中新社記者就此專訪了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張明祥。
(資料圖)
【解說】據張明祥介紹,中國濕地保護體系由濕地類型國家公園、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三部分構成。30年間,中國完成了三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并依此在全國各地建立起濕地調查監測野外臺站、實時監控和信息管理平臺。近十年來,累計實施濕地保護修復項目3400多個,新增和修復濕地80多萬公頃。
【同期】北京林業大學教授 張明祥
第一個我就感覺到,我們的保護意識有一個大幅提升,因為過去一提濕地大家可能沒有感覺,現在大家對濕地耳熟能詳。第二個就是法律制度體系已經建立起來,有濕地保護法,有28個省的濕地保護條例等,從上到下有濕地保護的法律法規,有法可依,再就是我們濕地保護的投入,也比以前大幅地增加了。
【解說】張明祥稱,中國《濕地保護法》今年6月1日正式實施,從邏輯性、全面性、系統性來說,不僅填補了中國生態系統立法的空白,確立了濕地保護的基本原則,在全球層面來看,也是最完善的立法。
【同期】北京林業大學教授 張明祥
只有中國跟韓國有專門的濕地保護法,其他的國家的濕地保護的法律都是散見于其他法律當中,沒有一部專門的法律。從這個角度來講的話,我們是在濕地保護方面走在全球的前列,而且起到一個引領作用。
【解說】張明祥說,中國對于濕地的保護非常智慧,并不是只看那些野外的、天然的、大面積的濕地,而是梳理資源、分析狀況、針對性提出保護方案。
【同期】北京林業大學教授 張明祥
你比方說我們獨創了濕地公園,就是把保護與利用進行結合起來,就是讓人們把該保護的濕地資源保護好,同時把該利用的要利用好,這樣保護與利用得到很好的體現。
【解說】2018年,中國起草的《小微濕地的保護和管理決議草案》在《濕地公約》第十三屆締約方大會上順利通過。小微濕地獨特的生態功能,得到國際社會更為廣泛的關注和認同。
【同期】北京林業大學教授 張明祥
同時像我們的古人,像這個生態養殖,生態種養等等,我們這些合適的合理用的這些范例,應該說我們古代就有,這一塊還是能給全人類帶來一些好的案例。
【解說】“珍愛濕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的主題,同時也寄托了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愿景。張明祥表示,珍愛濕地,是全人類共同的責任,通過地區和國家層面的行動及國際合作,能有效推動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為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同期】北京林業大學教授 張明祥
《濕地公約》締約方大會第一次在中國召開,一個是我們把一些國際的經驗也提升到我們國內,同時把我們中國好的一些做法經驗也向國際進行推廣,應該有很大的一個意義。應該說通過這屆締約方大會的召開,應該我們共同攜手把濕地保護好。
【解說】據悉,《濕地公約》認證的43個“國際濕地城市”中,中國13個城市入選,是全球入選“國際濕地城市”數量最多的國家。
記者鄒浩湖北武漢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