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中新網海口11月4日電 (記者 符宇群)“這是我首次到訪海南島中部民族地區,發展變化讓我感到驚喜。”羅馬尼亞《歐洲僑報》社長高進說,海南特色民族文化是非常值得報道的好素材,考察結束后計劃連續發行多個英文專版,向海外讀者推介海南,用精彩的“海南故事”詮釋美好的“中國故事”。
10月30日至11月4日,參加2022年“行走中國·海外華文媒體海南行”活動的17個國家20多位海外華文媒體人士, 深入到海南的熱帶雨林、黎村苗寨、自貿港重點園區參觀采訪。 連日來,他們到訪白沙、東方、五指山、保亭等地的黎村苗寨,感受海南民族特色風土人情,為民族地區的發展變化點贊。
圖為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什進村。 駱云飛 攝作為海南島的最早先民,黎族有著璀璨悠久的傳統文化。隨著海南熱帶雨林和黎族傳統聚落被列入世界遺產預備清單,黎族村落和傳統民居引人關注。
在東方市江邊鄉白查村,凝聚著黎族傳統智慧的船型屋讓海外華文媒體人士表示驚嘆。白查村的船型屋歷史悠久,因船型屋保存最完整、數量最多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被喻為“黎族最后的精神家園”和中國少數傳統民居的“活化石”。印尼《國際日報》新媒體社長章維佳說,海南黎族傳統文化十分豐富,還有很多故事可挖掘,希望能發揮海外華文媒體的力量,運用新媒體方式對外傳播好海南文化,對接更多有合作意向的海內外人士來瓊考察。
“看黎家人從脫貧到鄉村振興奔小康的一系列變化和未來規劃,黎家人的小日子過得真是紅火啊。”在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參觀完黎族特色村寨什進村后,美國《華人網》總編輯于天竹發出感慨。
什進村有一道特殊的“風景”——低矮的茅草屋、破舊的磚瓦房、新建的三層小樓,這三座房子見證了這個黎族村莊的巨大變遷。茅草屋、磚瓦房用來展示村史, 村民們都住進了新建的小樓。因毗鄰著名旅游城市三亞,什進村附近先后建成了“呀諾達”和“檳榔谷”兩家國家5A級景區,當地政府2010年開始引進企業,引導扶持村莊發展鄉村旅游,村貌煥然一新。
洋溢著民族風情的小別墅、種有果樹與蔬菜的小庭院、煥然一新的家居陳設,東方市東河鎮苗村讓人印象深刻。苗村是東方市東河鎮唯一的苗族聚居村,以前居住的老村三面環水、遠離城鎮,老人看病、孩子上學都是難題。為提升苗村村民生活水平,助力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東方開工建設了東河鎮苗村搬遷安置項目,今年7月底苗村168戶全部完成搬遷入住新家。
村民梁代平一家五口人住進了五房一廳的兩層小樓。梁代平介紹說,從老村搬遷到新居后,政府給每個人口分配5畝地,此外每人每年還能領到一萬元的生活補助金,直至過渡期5年。現在家里種有1000多棵芒果樹,加上檳榔、橡膠、花梨的收入,去年年收入有十多萬元,日子越過越甜。
圖為海外華文媒體人士走進海南省東方市白查村參訪黎族船型屋。 駱云飛 攝加拿大共生國際傳媒社長胡憲曾多次到訪海南考察,此行以不一樣的視角看海南地區發展,黎村苗寨的變化讓她感觸頗多:“苗村整體風貌很漂亮,村民的生活幸福指數比較高”、“走進黎族村寨感受當地村民的生活變遷,黎族人民能歌善舞,臉上滿滿的幸福感,這讓我深受感染。”
胡憲表示, 對海南民族文化傳承發展印象深刻,她將把自己一路所見所聞帶回加拿大,讓更多人了解海南黎族苗族故事,感受海南民族地區發展變化。于天竹表示,希望能將自己在藝術設計方面的所長,運用在黎族民間藝術、服飾文化上,助力海南民族文化的海外推廣與交流。 (完)
關鍵詞: 傳統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