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潮南:文旅融合迸活力 和美僑村展新顏
(相關資料圖)
金秋時節,汕頭處處煥發著新光彩——持續推進建設的十個“最美僑村”,有的引入旅游業態,有的修復古建筑和華僑故居,有的深挖“僑”文化內涵打造“僑胞之家”,僑味更濃了,人氣更旺了……進一步凝聚華僑文化旅游資源,喚醒海外華僑華人鄉愁記憶,匯集僑鄉向心力量。
潮南區是汕頭的著名僑鄉之一,華僑眾多,僑務資源豐富。今年以來,潮南區聚焦汕頭提出的開展文化引僑、平臺聯僑、政策惠僑、經濟聚僑“四項行動”,聚僑惠民的生動實踐不斷在延伸,將僑的優勢切實轉換為潮南發展的優勢。
近日,筆者走訪了解到,美麗鄉村與文化旅游的結合,賦予了潮南“最美僑村”新的內涵——不僅是豐富村民文化生活的精神家園,還成了外地游客了解僑村的一個窗口。煥發著新風貌的僑村承載悠悠鄉愁,訴說一方水土故事,正與海外華僑華人交織著家園的共同記憶,在文旅融合間守護游子尋根逐夢的“鄉愁印記”。
提升風貌
完善設施打造“文化徑”
天氣晴好,行走在潮南區成田鎮田中央社區村道上,只見一座座民居的墻體白凈雅致,墻面上的僑元素手繪一路延伸;沿著老寨前環溪路繼續前行,健身公園、美麗鄉村示范墻、老年人活動中心、文化小公園等設施景觀接連入眼。
田中央社區地處大南山北麓的延伸地帶,常住人口約8000人,旅泰鄉親5萬多人,是汕頭典型的僑鄉。2016年,田中央社區在新農村連片示范建設工程中被賦予了“僑情田中央”的創建思路,建設了田中央文化館、老年人活動中心,并圍繞溪河打造休閑景觀區,建設健身公園等一批示范點,讓僑鄉煥發出更加迷人的風采。
位于田中央大溪畔的古寨,是田中央的發源地,也是古村的保護核心區。古寨中有很多住宅為貝灰泥木結構“四點金”式平房,是華僑回報桑梓建設的民居。
社區黨委副書記馬慶光介紹說,社區黨委按照要求圈定古寨保護范圍,組織編制《田中央村古村保護規劃》,嚴控將傳統民居改建為與古村整體風貌、建筑體量、建筑材質等有巨大沖突的新建筑,控制并引導建筑修的方法,將完成對古村范圍內破損建筑的修繕,并對荒廢、無人使用的建筑、建筑群進行功能置換更新,作為村內文化歷史展示、旅游服務、特色商業等用途來使用。
馬慶光是土生土長的田中央人,在他看來,除了“僑鄉”,田中央還有一個揮之不去的重要印記——僑批。目前,田中央社區傳統民居墻上的一幅幅手繪無不顯示著,這里的先民曾經乘坐紅頭船外出謀生的場景,仿佛帶人走進那段華僑漂洋過海和僑批曾盛極一時的歷史長河中。今年9月上旬開始,社區黨委繼續對村內90多座傳統民居外立面風貌進行提升,通過栩栩如生的手繪展示僑村的文化精髓,把僑元素“刻”在村民心里。
除了留住“僑”的印記,田中央社區還堅持民生為本,全力推進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努力提高村民生活品質。例如,優化田中央老年人活動中心、文化館功能,打造主客共享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提高鄉村旅游接待服務水平,弘揚田中央僑文化,為創建“最美僑村”奠定公共服務基礎,解決田中央社區發展鄉村文化旅游中缺乏服務設施、文化場所的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社區黨委還規劃把現有的田中央文化館提升為僑批文化館,對建筑風貌、門前場地及內部展陳設施進行改造,以及對老年人活動中心室內進行升級。此外,著力打造文旅融合路線,主要建設一條串聯7座僑批局舊址和知名華僑故居的“文化徑”,提升巷道通行條件和建設風貌、環境衛生,對沿線空地進行綠化美化亮化,增加休閑休息設施及華僑元素主題墻繪等。
建設陣地
凝聚合力厚植“根魂夢”
深秋的陽光懶洋洋地灑落著,東里古寨寨墻上有了斑駁的光影,不遠處有小孩騎單車閃過巷口的身影,還有小孩打羽毛球時發出的爽朗笑聲。寨前廣場上人來人往,有的三三兩兩結伴散步,有的三五成群跳起廣場舞,有的騎著單車嬉戲追逐……活躍的身影與古寨的靜默相映成趣,美如一幅畫卷。
在潮汕眾多古寨中,東里寨可稱得上是一座人文深厚、風韻獨特的古寨落。東里寨位于潮南區隴田鎮東仙社區,始建于清乾隆初年,距今已有近260年歷史,由殷商鄭毓宗始建,其子孫續建。著名的旅泰僑領鄭午樓,其故居便在寨內西側寨墻下的一間房,至今保存完好,鄭午樓小時候曾在這里生活過。
近年來,東仙社區按照保護與發展并舉的原則,通過對東里古寨進行全面修繕改造升級,以及對社區環境的綠化美化,為鄉村留住鄉愁。同時,借助省級新農村連片示范建設的契機,通過多方籌措資金2000多萬元,先后完成了道路改造、環境衛生整治以及橋梁、健身公園和老年人活動中心等25個主體工程項目,讓村民享受發展紅利。
隨著各類惠民項目建設相繼落地,東仙社區面貌日新月異。作為海外鄉親魂牽夢縈的精神家園,僑村的建設、發展,時刻牽動廣大僑胞的心。
對于東仙社區而言,創建“最美僑村”過程中,即將啟建的“僑胞之家”平臺將會是濃墨重彩的一筆。筆者了解到,為適應新時代新要求,緊密聯系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傳承保護和宣傳僑鄉文化,潮南區僑聯結合潮南實際,創新思路建設了“僑胞之家”,這里是匯集僑力僑智、凝聚僑心民意的重要陣地,展示僑務工作者形象的示范窗口。
從《東仙社區“僑胞之家”布置風格方案》來看,“僑胞之家”設在社區老年人活動中心,設置牌匾、屏風,以及“聯僑廳”“聚僑室”兩大功能廳,聯僑廳主要介紹東仙社區的發展及僑胞貢獻,聚僑室涵蓋辦公及接待的功能,展示社區僑務工作內容。該項目預計將于11月中旬啟動建設。
“東仙的‘僑胞之家’設在老年人活動中心,這是非常好的事情,有利于留住海外僑胞‘根’的記憶,賡續海外僑胞‘鄉’的情懷。”今年77歲的退休老黨員鄭振強告訴筆者,“最美僑村”打造“僑胞之家”平臺,將讓海外僑胞隨時隨地都能聽得到鄉音,品味到鄉情,感受到鄉愁,用僑鄉文化印記進一步凝聚僑心僑力。
活動搭臺
文化“唱戲”守護華僑鄉愁
民俗鄉音最能貼近海外游子的心,潮南區峽山街道東南部的大宅村旅外僑胞1000余人,傳統民間文化氛圍濃厚,該村充分利用當地的民俗文化,留住海外華僑鄉愁,凝聚海外華僑力量,為建設美麗鄉村、“最美僑村”共同努力。
“近年來,大宅村對黨群服務中心進行全面升級改造,同時配套了綜合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文體廣場等便民服務設施,經常性組織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大宅村黨總支部副書記蔡國文說,旅外僑胞還捐資300多萬元,幫助興建文化廣場公園、桂園,配套了座椅、長廊、圓燈、涼亭等設施,在村路主干道安裝路燈,并在進入本村主要路口和村主干道安裝50多個監控攝像頭,在村中路段兩旁安裝太陽能LED路燈。
由于在轄區開展的活動越來越多,2017年國慶節之際,大宅村黨組織索性開通“大宅家園”微信公眾號,搭建了一個融合宣傳、服務、展示、互動功能的信息公開平臺,發現和宣傳村民身邊的好人好事和正能量,讓在外僑胞也能通過微信公眾號隨時了解大宅村的點滴。
蔡國文介紹,大宅村成立了“大宅門”曲藝社,為群眾演奏優秀的潮樂節目,贏得諸多社會贊譽,曲藝社潮樂隊曾榮獲廣東省民間潮樂大賽弦絲組銀獎;此外,少年潮樂隊、少年腰鼓舞隊、蓮花舞隊多次登上區級舞臺表演,以觀音文化節、龍舟文化節為主的“大宅門”系列群眾文化活動被評定為汕頭市第一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三個示范項目之一。
“大家平時常常載歌載舞宣傳黨的政策、表揚村中的好人好事、傳頌大宅在外華僑事跡,受到了村民們的廣泛好評,有的村民還專門拍了視頻,發到微信群給海外鄉親看,受到鄉親們的熱烈點贊。”蔡國文說。
當前,依托僑鄉優勢,大宅村仍以建設“最美僑村”為抓手,匯聚僑胞力量積極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美麗新農村,著力打造華僑文化主題公園,修復宗祠祖厝,開展群眾文體活動等,在留住僑胞鄉愁記憶的同時,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記者】張偉煒
【通訊員】潮南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