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10月16日電 題:香港非遺市集手藝人:勿讓傳統文化成為遺失的美好
作者 戴小橦 劉辰瑤
為重振香港文化市場,讓非遺文化融入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香港文化節于10月14日至16日期間,在大館及中環街市舉行第五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市集,希望喚起更多人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舞麒麟傳承中國傳統歷史文化
“龍頭、鹿角、蛇身、羊蹄、牛尾……”舞者將麒麟系在身上,一人持頭,一人持尾,兩人配合將麒麟上下扭轉,左搖右擺,隨著音樂和嗲鼓鼓點,一只活靈活現的麒麟呈現在市民眼前。參與大館演出的舞麒麟師傅譚定邦告訴記者,舞麒麟需要將翻滾跳躍很多的武術和藝術技巧融會貫通,“甚至有外國人對我們的表演連連稱贊,心里的滿足感讓我覺得多累都值了。”他說,舞麒麟在時代的更替中承接、延續著中國傳統的歷史文化和記憶。
走進中環街市地下中庭的非遺集市,則設有特色書法、精巧面塑、風箏制作等互動體驗區,“以前沒做過,但學起來也沒有很難,而且這個過程中我還感受到古代人的生活也是很有意思的。”第一次帶孩子來參加非遺市集的羅女士正一邊學著給手里的面人做帽子,一邊聽手藝師傅講面人制作的歷史故事。
“這個福字我用草書寫。”面塑旁邊的“一筆送福”特色書法攤位同樣擠滿了圍觀的市民,攤主潘炳鴻,是香港素一椽書法學會的創會會長,這次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市集是希望讓更多人認識到毛筆書法,別讓這門傳統手藝在高科技的時代下失傳。
傳統折紙藝術促進太空科技發展
“折、疊、翻、卷、插……”相對于其他攤位的熱鬧,位于中庭一角的折紙攤位卻顯得分外冷清,一天下來只有三三兩兩的小孩子光顧。折紙手藝師傅黃大翀看到記者上前,熱情的展示起了他的“紙品王國”。“折紙可以講解萬物,最重要的是科學。”黃師傅說,折紙為科學發展開拓了很大的空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太陽能太空板。“美國宇航局通過運用中國傳統折紙藝術,研制出了可折疊的太陽能板,可以折疊起來裝配在火箭中發射,并不需要配備宇航員。”其實在更早之前,日本就做過類似的設計,并在1995年將其部署在日本太空飛行單元衛星上。
“這樣看來,折紙技術尤其適用于太空,折疊設計的物件可以很好地節約空間。”黃師傅頓了頓,“其實折紙起源于中國,不過很可惜,這項技藝是在傳到日本以后才有所發展,進而形成一種文化。”他嘆道,多年來這項中國傳統技藝被外國人視為國粹,很多西方國家更把折紙列為學校的必修課。
今年已經60歲的黃師傅,眼神和精力都大不如前,傳承成為了他的心頭大事,“我兒子從小到大看我折紙,按理說受到熏陶最多。但是他就說沒興趣,也沒耐心做這項傳統手藝活。”
傍晚6點,中環街市中庭的天光慢慢暗了下來,各個展位上忙活了3天的手藝師傅們都已收攤離開,黃師傅仍留著燈,耐著性子向入口處張望,“萬一有人來得晚呢,能多教一個我就多教一個。”(完)
關鍵詞: 中環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