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0月14日電 題:波蘭夫婦看中國鄉村之變:“他們不玩麻將,開始畫畫兒了”
作者 劉洋
“村子里的中老年人可以靠搞藝術賺錢嗎?我們還挺好奇的。”瑪格達琳娜說道。
【資料圖】
瑪格達琳娜和雷加來自波蘭,現任教于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對于夫妻倆來說,中國的鄉村景觀獨具一格,自然的山水風光與中式村落建筑讓他們著迷。而在浙江寧海葛家村實踐的“藝術賦能鄉村”項目,更吸引他們深入田間地頭,從游客化身為研究者,了解發生在中國鄉村的創新性嘗試。
“藝術理念如何融入鄉村振興實踐?村民們賺到錢了嗎?他們有什么感受?”帶著這些疑問,瑪格達琳娜和丈夫雷加于2019年踏上了鄉村調研之旅。
人和村子“動”起來了
“我們認識了一對老夫妻。他們跟我講,原先的生活就是與麻將為伴,一天可以玩上好幾個小時,但也說不上是否真的喜歡玩。不過現在,他們拋棄了麻將,開始一心畫畫了。”瑪格達琳娜覺得這種轉變很有意思,老夫妻像是懵懂的兒童,大膽地向藝術伸出手,調皮地玩弄著美學。
而這樣對美的摸索在葛家村隨處可見:原先破敗的田間小路被村民們裝點成了“風車隧道”;街角的墻面上被村民用竹節拼出了“海底世界”;老人手拿角磨機,磨著木頭,開起了小藝術館;一個在外打拼多年的中年人回村,把老宅改造成了“仙人掌酒吧”……
瑪格達琳娜用相機記錄著窗臺上用毛線制成的中式宮殿模型、圍欄旁栽在竹筒里的小花束,還有屋外對游客打招呼的木頭小人。村民們對生活的浪漫想象透過這些手工藝品沖到了瑪格達琳娜和雷加的眼前。
“村民的笑意是藏不住的,他們不止一次地跟我們表示喜歡這樣的生活,積極地與我們分享他們的藝術構思。”雷加坦言,在這里可以感受到一股流動的生命力恣意奔騰。然而,這種狀態并不是從一開始就有的。
“人”是中心 藝術是驅動引擎
在一次和村里的藝術指導老師聊天時,瑪格達琳娜驚訝地了解到,這位老師曾極力反對藝術賦能鄉村項目,然而現在,他卻搖身一變成為了項目的領頭羊。“周邊村子的人都給他打電話詢問怎么實踐這個項目,我們聊天的途中,他得接了有十多個電話吧”,瑪格達琳娜笑道。
瑪格達琳娜說,據項目負責人透露,起初村民們都覺得藝術虛無縹緲,搞藝術和賺錢如何能產生聯系?在意識到向村民空講概念不可行后,團隊立馬丟掉PPT,與村民們同吃同住。在了解他們的日常工作生活后,帶著他們,用村子里隨處可見的竹子、木頭、貝殼等等,從簡單的裝點墻面開始,一起動手實現藝術創想。
最初,只有一小部分人愿意試試,從用石頭和貝殼砌花盆、裝點墻面,再到后來做一些大型的室外布置。其他的人看著村子在這些“不靠譜”的人手里變得越來越漂亮后,也開始躍躍欲試,想要加入這場試驗中。村子日新月異的變化吸引來眾多游客,村民們制作的手工藝品也受到游客的歡迎。
“當地有一位女士通過這個項目開了一間工作坊,售賣自己和伙伴用竹子做的手工藝品。網上的銷量很好,能增加差不多一萬人民幣的收入。”瑪格達琳娜分享到。
在用熟悉的材料和做工方式去探索縹緲抽象的“美”時,村民們感受到自己與這片生活了幾十年的土地有了新的連接:村子在他們的雙手下變得具有藝術觀賞價值,也有了更多寬敞干凈的公共區域,供人們閱讀、閑聊;平日里的鄉親變成了合作的伙伴,集思廣益為村子帶來更大的效益。故土從印象里出生、勞作的地方,變成了鮮活的、賦予個人巧思的創想空間。
雷加感慨道:“當項目真正站在村民的角度出發時,藝術就從抽象的概念變成了驅動引擎,村民們都想要努力為村子做點什么。”
村里的老人跟雷加分享說,他們的孫子孫女感到非常自豪,一是因為村子變得特別漂亮,二是因為這種翻天覆地式的變化正是由他們創造的。年輕一輩也愿意帶著城里朋友到家鄉轉轉,向朋友講述他們的長輩是如何一步步成為鄉村藝術家的。
用創造力為鄉村發展添翼
回看這段經歷,瑪格達琳娜和雷加欣喜于,越來越多的人在嘗試用各種創造性的方式幫助改善鄉村環境。
村子的變化讓年輕人發現了故土蘊含的潛能,也為這片土地帶來了出走于他鄉的勞動力反哺的機會。而對于城市的人們來講,他們發現有一部分人在用前沿的思維和創造力,幫助較落后地區衍生出發展的多樣性,這或許會帶來更多的關注,并激發巧思。
“我認為世界各地的農村面臨著相似的問題,諸如年輕勞動力短缺、工作機會較少等。我們需要一些創造性的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這些嘗試都是相當值得的,不去試一試,怎么能知道效果如何呢?”雷加說。
“當你走進葛家村的時候,你會被村民們的激情感染到。這些發生在中國鄉村的故事應當被世界其他地方的人看到。我們將這些經歷記錄下來,希望通過書寫,讓更多互利的交流產生可能。”瑪格達琳娜說。(完)
關鍵詞: 瑪格達琳娜 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