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編者按:
甘肅地形宛如“玉如意”,從東到西延綿1600多公里,地貌多樣,文化多彩,產業多元……甘肅到底是什么樣子?甘肅獨有民族青年應邀走進各地,推出《裕固族姑娘帶你看甘肅》系列報道。第9期,由特邀主持人白東花、趙艷帶你看平涼。
我們前往隴東的第一站:平涼,當然首選崆峒山。這里既有北國之雄,又兼南方之秀,完全顛覆了我們對黃土高原的認知。目光所及,皆是美景。
穿著裕固族服飾,我們站在崆峒山頂,也成為游客眼中的靚麗一景。行至半山腰,崆峒派第十二代掌派人“飛真子”陳虎,與我們相遇在“上天梯”處。
我們擅長舞蹈,他精于武術,免不了相互舞·武相見。掌派人簡單教了幾招拳法,盡管我們打成了“舞”,卻依舊留下俠骨柔情的美談。
崆峒山有“中華道教第一山”之美譽。除了風景美譽,還在于它的“三教合一”文化,儒釋道“三教共融”,但提到養生,道家最有發言權。
崆峒山下建有古鎮,相距4公里。“非遺一條街”集結了以泥塑、刺繡、戲曲、剪紙、根雕、面塑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古法藍染傳承人李梅老師店里,清澈的藍色就像一抹藍天,做成了手包、圍巾、耳墜、手工畫……應有盡有。在面塑店里,我們感動如此絕活能薪火相傳,果然“越是傳統,越是時尚”。
來到平涼市戲曲博物館,自創大型現代眉戶劇《崆峒山下》的國家一級演員蒲虎勤老師,給我們教戲曲唱段的手勢,伴著“咿咿呀呀”的獨特韻味,唱念做打,作為裕固族民歌非遺傳承人的白東花和蒲老師現場曲藝交流。
從崆峒山沿路向東南前行,至靈臺縣境內,目光所及皆為綠色,薄霧灑落在樹梢之上,頗有些仙山瓊閣之氣,道路上還偶有錦雞“穿行而過”,確是“靈氣十足”。以皇甫謐墓修建而成的文化園景區,充滿淡淡的藥香味,園區栽植培植有50多種以藥物、喬、灌木為主的名木花草。
據史料記載,西晉時期著名文學家、史學家、醫學家皇甫謐逝世后葬于靈臺縣,其著作十二卷《針灸甲乙經》,奠定針灸學科理論基礎,開創世界針灸醫學先河。當地以中醫針灸、艾灸為主,實現文旅康養融合。東花姑娘得知這個情況后躍躍欲試,在脖子上“扎兩針”,開啟養生體驗。
靈臺縣縣長文斌告訴我們,結合皇甫謐故里,建成了針灸學術研究、培訓及拜謁基地,靈臺縣已研發12個康養產品,正在打造針灸小鎮,讓游客在沉浸體驗中“艾”上針灸。(完)
關鍵詞: 裕固族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