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磅清揚10月10日電 題:通往民心的中國援柬鄉村道路
(資料圖)
作者 歐陽開宇 余湘珺
10月上旬,柬埔寨磅清揚鄉間一條道路上,小學生們三五成群、結伴騎行回家,時而站起來、擺出自行車賽車手的蹬車架勢,時而回頭看看、等一等后面的同學。
這里是磅清揚KCH7-4號路,放學的喜悅在鄉間田野蔓延,而這樣的場景在從前卻不可能出現。因為路況不好時,家長不放心給孩子配備自行車,他們大多走路上下學。
“每次看到這群孩子,我就覺得,這些年在柬埔寨沒白待。”上海建工承建的中國援柬埔寨鄉村道路項目第二期1標段項目執行經理譚繼告訴同行的中新社記者。
中國在磅清揚省援建的鄉道中,KCH7-4號路是受水災影響較大的一條,記者到訪時,當地尚處于雨季,路邊隨處可見大片積水、灘涂。一群膚色黝黑的男孩趴在廢舊輪胎做的救生圈上,在水里歡快地撲騰。譚繼笑稱他們是“跳水運動員”。
“積水可以成為孩子們的樂園,但對村民的日常生活來說很苦澀。”譚繼說,由于鄉村坐落于山腳下,到了雨季,大量雨水裹挾著泥沙從山上流下來,嚴重時甚至直接將道路沖斷,形成長十來米、深兩三米的大溝,居民完全無法出行。
“排水問題不解決,這條路就等于白修。”KCH7-4號路原來只有11個涵洞,援建團隊將涵洞數量增至23個。水田處,水流量大、水流急的地方用蓋板涵——造價高但排水量更大,其他地方則用普通圓管涵。
一路上,譚繼向記者講述著修路的故事。每條路經過的村莊、修建的難點、用了何種工藝……說起這些,譚繼如數家珍,因為“土是我們一遍遍澆出來的”“洞是我們一個個挖出來的”。
柬埔寨當地村民也用自己的方式向中國建設者們表達感激與善意。KCH7-4號路終點的援建碑前,一行人正準備合影時,一對柬埔寨父子騎摩托經過,父親教兒子大聲用中文喊出“一!二!三!”。大家望向那邊熱情地打招呼回應。
譚繼“鼻頭一酸,心里覺得暖暖的”。2017年援柬埔寨鄉村道路一期項目建設時,譚繼就在這里。二期,他依然在堅守。
距離上一次回成都老家,已經過去兩年。“剛開始,我兒子還會生氣;現在只會調侃我說:‘我們家有個規律——每年過年,爸爸都不在家’。”譚繼說,柬埔寨雨季施工不方便,常常下半天雨,施半天工,因此必須抓住11月至次年4月的施工黃金期。
“干工程的人說不苦是假的”,譚繼說,偶爾也會和同事放松一下。他們時常光顧磅清揚省城的一個小吃店喝香椰。小吃店是一家人開的,四個女兒都很漂亮,被當地人稱為“四朵金花”,這家人知道譚繼他們是幫村民修路的中國人,每每遇到時,都熱情招呼。
“我是修路的,要說修路有啥意義,或許這條路能通往柬埔寨老百姓的內心,蘊含在他們一張張笑臉中。”譚繼說。(完)
關鍵詞: 鄉村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