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國僑網成都10月9日電 (堯欣雨)2022年10月8日,“Panda成都·華教云課堂”——非遺課堂首場活動在四川天府新區第四小學舉行,此次非遺課堂的主題為蛋殼畫。
四川天府新區第四小學學生的蛋殼畫作品。 主辦方供圖本場活動由成都市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中國駐西班牙大使館和中國駐巴塞羅那總領館主辦,成都海外聯誼會、四川天府新區黨工委黨群工作部和四川天府新區社區治理和社事局承辦,四川天府新區第四小學、西班牙馬德里華僑華人中文學校及西班牙巴塞羅那中國學校協辦。
此次非遺課堂邀請到了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統蛋殼雕繪技藝傳承人陶蓉進行授課。課程一開始,陶蓉首先展示了非遺傳統蛋殼雕繪技藝,在鏡頭那端西班牙學生們的呼聲下,她使用電刻刀在蛋殼上雕刻出了一只栩栩如生的大熊貓。
隨后,陶蓉教授了同學們一種更為基礎的蛋殼畫。蛋殼畫以蛋殼替代白紙,區別于紙上的平面,蛋殼上作畫需要孩子們在找到蛋殼中心點的前提下進行作畫,難度更高,立體感也更強。
西班牙學生們在鏡頭前展示自己的蛋殼畫作品。 主辦方供圖除了在完整的蛋殼上作畫,碎蛋殼也可以用來作畫。“碎蛋殼可以在紙上做貼畫。我們需要先在紙上畫出圖案定稿后,再把碎蛋殼用膠水順著圖案的邊緣粘上去,當然,碎蛋殼也可以用彩筆上色。”陶蓉邊說邊給同學們展示著。
聽完講解后,鏡頭兩端的孩子們都紛紛迫不及待地動手認真繪畫起來。在完成蛋殼畫后,四川天府新區第四小學、西班牙馬德里華僑華人中文學校及西班牙巴塞羅那中國學校的孩子們都興奮地拿著自己的作品到鏡頭前給鏡頭那端的新朋友們展示。
據了解,蛋殼畫歷史悠久。相傳,數千年前,中國民間便有用色彩涂于蛋殼上然后煮食的習俗。民間生育習俗中的生子“送喜蛋”也是由得子人家把蛋染成紅色,與親友鄰里分享,象征著這家人今后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據悉,“非遺課堂”是“Panda成都·華教云課堂”的分場活動之一。為讓更多海外華裔青少年和國際友人通過探非遺文化,聽成都故事,加強文明交流互鑒,促進民心相通,增進友好合作,成都市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會同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結合成都中小學非遺文化課程特色,舉辦主題鮮明、豐富多彩的“Panda成都·華教云課堂”——非遺課堂活動12期,以云課堂形式向海外華文學校講授中華非遺文化。(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