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創刊于1981年中國西北的《讀者》雜志,博采中外文化之精華,累計發行量超過21億冊,讀者遍布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展成為“亞洲第一期刊”。
【資料圖】
近日,讀者雜志社副社長、副總編輯陳天竺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就40多年來,《讀者》何以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窗口,新時期又如何轉型線上謀全球粉絲,讓“真善美”遍布更多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等問題作出解讀。
【同期】讀者雜志社副社長、副總編輯陳天竺
其實《讀者》雜志,一開始的辦刊宗旨就是博采中外,薈萃精華,啟迪思想,開闊眼界。這其實也確定了讀者雜志的基本文化立場,也就是說以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根基,兼容并蓄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那么更重要的是,以人為本的文化理念,也就是高度關注人性,關注愛,關注人的成長。
【解說】《讀者》創刊初期率先介紹西方的優秀文化和先進科學知識,這在當時對人們開闊眼界,了解世界是十分有益的,因此很快引起廣大讀者的興趣。陳天竺表示,與《讀者》雜志有著深厚感情的一些優秀海外作者和讀者,也為這本雜志在海外傳播做出了貢獻。
【同期】讀者雜志社副社長、副總編輯陳天竺
創刊初期的時候,我們刊登了很多出名的國外的一些作品。我現在仍然能聽到很多讀者跟我講,當時在讀者上看到很多名篇。比如說《蠢人的天堂》;比如說《一碗清湯蕎麥面》;比如說《把信寄給加西亞》這樣的都是名篇,他們都是在《讀者》上看到的。那么隨著時代的變遷,到 90 年代之后,咱們刊登的國內的內容逐漸地增多,弘揚愛國主義,其實這是體現一個文化自信的過程。
【解說】多年來,《讀者》用人們喜聞樂見的故事形式,向全世界講述中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雜志吸取海外文化的同時,也傳遞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精髓,成為“中國人的心靈讀本”。
【同期】讀者雜志社副社長、副總編輯陳天竺
其實很多讀者都提到了,他們到國外生活留學,都會帶很多《讀者》雜志。其實這是與《讀者》雜志的內容相關,因為它不容易過時,它的故事本身是打動人的。
我經常會接到電話,讀者會來電話,他說,“大概是什么時候,看到某一篇文章特別打動我。那么我若干年之后想起來很感動,大概是一個什么樣的情節,您能不能幫我找一找?”在我做編輯的這十幾年里,很多人真的就找到了從前打動他,或者說得夸張一點,影響了他人生的這樣的一篇文章。
【解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讀者》雜志。有大量海外讀者反饋,《讀者》作為他們年輕時候的一種回憶,希望能持續看到它。陳天竺表示,打造《讀者》(海外版)的初衷,是想讓海外華僑華人通過中國文字,看到他們曾經熟悉的生活,了解中國的發展。作為他們在異國他鄉寄托思鄉之情的物件。不久后,“讀者小站·歐洲旗艦店”將在西班牙馬德里落成,這將進一步促進《讀者》的傳播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
王牧雨 閆姣 蘭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