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寧9月10日電 題:外籍教師杜瓦底敦:耕耘教壇傳遞緬中友誼 鐘情壯鄉山歌螺螄粉
(資料圖片)
記者 黃艷梅
“我來到中國廣西任教近14年,這里的氣候與緬甸相似,生活舒適,我很喜歡這里。”廣西民族大學東南亞語言文化學院的緬甸語外教杜瓦底敦10日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稱。
9月10日是中國的傳統佳節中秋節,也是教師節。一大早,杜瓦底敦陸續收到學生發來的“雙節”祝福訊息。
今年63歲的杜瓦底敦曾在緬甸仰光外國語大學任教20余年,2008年11月受聘廣西民族大學,從事緬甸語教學工作。“我希望通過我的努力,助力中國緬甸語教學,培養更多專業人才,促進緬中兩國的友好合作。”她說。
圖為杜瓦底敦展示學生送其的畫作。 俞靖 攝自2004年中國—東盟博覽會在廣西南寧連續成功舉辦以來,掌握中國—東盟語言和事務的專業人才成為“香餑餑”,廣西各大高校利用地緣優勢加大培養面向東盟的復合型國際人才,不斷深化面向東盟的國際化辦學合作。
杜瓦底敦到廣西任教后,勤勉工作、用心育人、以校為家。她發現中國國內的緬甸語基礎教材已有多年未更新,在口語和書面語的區別方面也不夠明晰。于是,她主動提出編撰新版教材的建議,并承擔了教材編撰、審校和錄音等工作。
目前,杜瓦底敦參與編寫了《緬甸語語音快速入門》《實用緬甸語會話教程》《緬甸語情景口語》等10本緬甸語教材。這些教材面向全國出版發行,被國內多所高校引進使用。
杜瓦底敦還積極牽線搭橋,助推學校與緬甸的高校和教育機構開展交流合作。在其協助下,《三字經》等緬文版先后出版,《佛教故事集》緬語版中華傳統著作在緬甸出版。她作為主編之一,編撰了由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東南亞銅鼓·緬甸卷》,以此增進中緬兩國民眾的文化交流互鑒。
圖為杜瓦底敦在廣西民族大學校園里與學生交流。 俞靖 攝由于在廣西科教領域做出突出貢獻,2012年,杜瓦底敦獲得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頒發的“金繡球”獎,這是廣西授予來桂工作的國(境)外專家的最高榮譽獎項。
“杜瓦底敦外教來校14年,見證了我校緬甸語專業的發展,為我們培養了大批優秀的緬語人才,她是我們緬甸語專業大家庭的核心人物。”廣西民族大學東南亞語言文化學院老師沈美蘭說。
杜瓦底敦還是學生們的良師益友。“外教教了我5年了。她在學術和教學上一絲不茍,對學生不懂的問題總是循循善誘。課外她如朋友般,與學生一起吃飯、打球、散步、聊天,還經常邀約學生到她家制作緬甸小吃和中國菜,感受中緬兩國不同的文化。”廣西民族大學亞非語言文學專業研究生二年級學生陳宇說。
在廣西生活了十余年,杜瓦底敦覺得自己越來越像廣西人。如今,她不僅愛上了廣西柳州螺螄粉,還能唱壯族“歌仙”劉三姐的山歌。每次回到緬甸,她都會向親朋好友介紹中國發展現狀和中國文化。
“我在廣西很有歸屬感,廣西是我的第二故鄉。”杜瓦底敦說:“隨著中國與東盟交流合作的日益緊密,東南亞語言學科的發展空間會更大。只要我的身體健康狀況還允許,我還想繼續留任。我希望我的學生在未來成為緬中友好的使者,讓兩國的深厚友誼一直傳承下去。”(完)
關鍵詞: 廣西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