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_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_少妇被又大又粗又爽毛片久久黑人_欧美乱子伦videos

深圳熱線

世界滾動:中秋話家譜:水流千里有緣,族傳萬代是親

2021-09-10 10:04:55 來源:中國僑網微信公眾號

中國僑網9月10日電 題:中秋話家譜:水流千里有緣,族傳萬代是親


(資料圖片)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家譜,承載了家族的“共同記憶”,亦是對子孫后代的一種精神寄托。中秋節是家庭的團圓,而家譜作為家族血脈傳承的重要載體,亦是家族的團圓。

“一部家譜,讓我找到了自己的根”

美國《華盛頓中文郵報》社長倪濤,生于上海,祖籍無錫,1980年代起就旅居美國。30多年來,他從未知曉自己的家族史是怎樣的。

2018年,倪濤在美國偶遇華人教授倪超英,聊天之下,發現二人都是江蘇無錫籍。倪超英還告訴他,在無錫惠山古鎮,有一個倪云林祠堂,里面發現了一本1915年的倪氏家譜。

出于對自己姓氏的好奇,倪濤打電話給遠在無錫的親人,了解族譜情況,并輾轉找到了無錫倪氏宗親協會的會長倪偉南。在倪偉南的幫助下,倪濤在30多卷的1915年家譜里找到了爺爺倪天衡的名字。

根據家譜上的信息,倪濤最終確認了爺爺即是大畫家、無錫倪氏七世祖倪瓚(倪云林)的第19世孫,而倪瓚如今已成為無錫的一張文化名片。

2019年,在外漂泊了30多年的倪濤回到無錫,開啟尋根之旅。在江陰青陽鎮趙宕村五龍涇,他受到了倪氏宗親的熱烈歡迎,大家圍坐在一起,暢敘親情。

倪濤說,當時大家談得更多的是如何續修家譜。“家譜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一個家族的百科全書,家譜的續修需要整個家族齊心協力。”

倪濤表示,近些年他看到海外僑胞對于尋根謁祖,修譜續譜的需求在不斷增強。不少僑胞會通過建立同鄉會、族群服務平臺等一些公益組織來充實家族尋根修譜進程,增強同系親友的溝通聯系,讓尋根修譜更加便利,而這也是他今后為家族續修家譜提供支持的重要方向。

“拿著叔公的照片回鄉尋族譜”

馬來西亞華人蔡錦蘭的尋根之路,經歷了一番波折。“從清朝末年大概是1900年開始,我爺爺的爺爺南下來到馬來西亞,我算是第六代華人了。”蔡錦蘭的家人從來沒有向她講起父輩的故事。她上大學時,做了一個關于馬來西亞華文媒體和華人文化認同的研究項目,從此產生了尋根的想法。

2016年,蔡錦蘭在馬來西亞河婆同鄉會會館的一本刊發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舊會刊上,看到有親人的介紹,上面寫有祖籍地地址,她決定開啟尋根之旅。

2017年7月,蔡錦蘭出發到廣東省揭西縣龍潭鎮的灰寨墩尋親。

資料圖:家譜(圖文無關) 

“尋根”之旅一開始不太順利。廣東的大巴把蔡錦蘭放在高速路上,她在路上攔到前往祖籍地的小巴,車上的人讓她在當地網站發貼,隨后當地人很快和她取得聯系。他們知道有“番客”回來了。之后蔡錦蘭順利聯系上公會族譜的主編,第二天到祠堂去找族譜。

“祠堂有一些老人在聊天,那些老人還記得叔公建過的橋,我親戚就住在橋的附近,就讓人騎摩托車帶我去找。”當時,蔡錦蘭費勁解釋自己的身份,但一度被親戚們懷疑自己是騙子。蔡錦蘭沒有放棄,她拿出舊會刊上的叔公簡介給他們看,同時讓自己的父母多發些爺爺的老照片以證明自己的身份,“還好我懂一些客家話,否則會更困難。”在幾經確認之后,蔡錦蘭最終與家鄉的叔公(爺爺的堂弟)相認,一家人難掩相逢的喜悅。

找到了自己在中國的根,蔡錦蘭覺得是一件幸運的事,她說:“幸好找到了,揭開了歷史的面紗,也了解到祖輩們為了后代付出的辛勞和犧牲。通過族譜,知道我們的根源在哪兒,從哪里來。”

“收藏3000多冊家譜,助華僑華人找祖源”

在湖南長沙的一棟居民樓里,藏著一家凝聚了祖孫四代人心血的“仰月樓家譜館”。館內,貼著“楊”“王”“李”等姓氏的木箱子摞滿了三面墻,裝著館長楊岳平一家收藏的3000多冊家譜。

“我與家譜結緣應該是我的家傳,因為我很小的時候,就看到爺爺收藏的同治年間的家譜。(目前)最早的一本家譜是隆慶元年的,到現在將近600年了。”楊岳平已經收藏、編修、研究家譜40余年。從大學開始,她便利用閑暇時間跟著父親一起手抄家譜。

九十年代初期起,家中陸續接到海外華僑華人找族譜、訪親戚的委托,讓楊岳平更加意識到家譜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特有現象所承載的厚重歷史文化底蘊。

2016年,退休后的楊岳平創建了家庭式的家譜館。開始幫助越來越多海外華僑華人和香港、臺灣同胞尋根問祖、修建家譜。楊岳平表示,自己的工作能幫助他們找到家族的歷史,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她感到非常自豪。

在楊岳平的影響下,她的丈夫和兒子也愛上了家譜文化。如今,兒子楊印文正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開展家譜數字化工作。楊印文說,從事家譜數字化工作以來,他接觸到了許多海外華僑華人,很多人都能說出自己姓氏的故事,他們對于家族文化的認同讓自己感觸頗深。

他認為,家譜給予了年輕一代重要的精神支撐。通過家譜,可以看到祖祖輩輩的奮斗歷程,發現我們的祖輩、父輩其實就是自己的偶像。未來,他也將繼續推動家譜的數字化,讓更多人把自己的家族精神、文化傳承下去。

(稿件來源:中國僑網微信公眾號;ID:qiaowangzhongguo;資料來源:中國僑網綜合中新視頻、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際在線等;作者:王超;特別鳴謝:加拿大劉禹彤聲樂工作室)

關鍵詞: 隆慶元年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