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天津市名中醫田芬蘭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供圖
中新網天津9月6日電 題:天津名中醫田芬蘭談“白露節氣與養生”
作者:孫玲玲
9月7日將迎來白露節氣。白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中這樣描述白露“水土濕氣凝而為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白露”的命名正是因為晝夜溫差大,清晨凝結露珠而得名的。白露之后,暑期結束,晝夜溫差變大,可明顯感受到秋天的涼意。白露時節過后就要注意保暖,南方地區有俗語云“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意思是說,處暑時天氣還熱,每天要洗澡,等到18天后過了白露,就不能赤膊露體,以免著涼。
為了弘揚中醫養生與防病文化,讓公眾了解和掌握節氣養生的知識,天津中醫藥大學邀請天津市名中醫、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首席專家、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田芬蘭談“白露節氣與養生”。
冬季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季節,田芬蘭教授認為,中老年人想要安全過冬,需要在白露之后做好防護。民間雖有“春捂秋凍”的說法,但是并不適用于所有人。如果著涼,輕則感冒,重則導致心血管受涼痙攣,誘發或者加重心血管疾病。體弱多病的人、老人最好多穿一件背心,能夠保護好心肺,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白露是天氣冷熱的分界點。白露過后,有些人會出現手腳冰涼、怕冷、乏力等癥狀,田芬蘭教授表示這些就是陽氣不足的表現。腳距離心臟最遠,血液循環容易不暢。而且腎氣始于足下,腳受涼就會傷腎。因此白露以后不要再穿涼鞋,要穿襪子,以免造成寒氣侵入體內。另外,手腳冰涼、畏寒怕冷的人還可以養成泡腳的好習慣。泡腳時放一些艾草、生姜、花椒,有溫經散寒、止痛祛濕的功效。睡前泡腳勝過吃補藥,不僅可以調養身體,還有助于增強免疫力。
白露也是一年中晝夜溫差最大的一個節氣。民間有“白露身勿露,露了凍瀉肚”的說法,田芬蘭教授強調,進入白露時節尤其要謹慎保護肚臍。肚臍,即神闕穴,是臍帶脫落后形成的疤痕,所以肚臍周邊組織弱化,更容易受涼。腹部寒氣入侵,最先傷及腸胃,故秋季護好腸胃非常重要。飲食切忌寒涼,像西瓜這類水果就不要再吃了,否則會傷及脾胃,出現腹瀉、頭昏乏力、身體困重等現象。白露時節的燥氣較處暑時更為明顯,人們容易有口干、唇干、咽干、皮膚干等感覺,甚至發生“秋燥”病證。肺為“嬌臟”,喜潤惡燥,所以秋天的外燥最容易影響肺部。白露時節養肺,最好以食補代替藥補,比如銀耳粥、百合粥、芝麻粥、紅棗粥、紅薯粥等都是不錯之選。粥和脾胃相得益彰,有助于健脾養胃,還能為秋冬進補打好基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