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校校長沙龍”于2022年5月下旬開始,定期以線上形式邀請部分海外華校校長,就師資培養、教材電子化、招生運營、政策環境等相關問題,開展交流與討論。本期議題為“問題與建議:華文教材的本土化和適應性”——
【資料圖】
1.為使華文教材更好地適應本地學生,目前學校的具體做法、遇到的問題及需求
2.當前使用的教材有哪些不適應當地的問題,以及改進教材編寫的相關建議
3.為提高適應性,其它語種教材的做法及對中文教學的借鑒
該活動由中國僑網、中國華文教育網主辦,以下為瑞典哥德堡中國青少年兒童協會會長俞蕾的發言內容:
2018年底,主要苦于自己的孩子找不到適合的學習中文的學校,我與哥德堡最大的華人協會合作,創辦了一所中文學校,希望能讓不同中文程度的華裔孩子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中文教育。與哥德堡原有的中文學校相比,我們學校最大的區別,就是將混血孩子或者說家中不常使用中文的孩子,與家中只使用中文的孩子分班,制定了不同的教學目標、使用不同的教材。經過這幾年試行下來,感覺成效還是不錯的。
我們把學習的孩子主要分成三類:第一類是家中沒有中文環境,主要是混血的孩子,他們的聽說比較薄弱。我們選用的是漢辦的YCT教材,這套教材對這些孩子非常適用,孩子們也非常感興趣。第二類就是家中用中文交流,孩子能用中文,父母雙方都是中國人,但孩子的思維方式主要還是以瑞典語或者是英語為主導的。這類孩子聽說基本沒有障礙,那么加強他們的中文讀寫方面是教學關鍵。目前我們使用的教材是部編版的《語文》。之前我們考慮過要用暨南大學編的《中文》教材,和北京華文學院編的《漢語》教材,但是這兩套教材有一個非常非常大的限制,就是我們很難找到配套的教學資源,比如教學PPT、教案等。因為我們老師大部分是兼職的,不是全職的中文教師,在教學投入時間上是有限制的。所以我們就希望,使用的教材能夠有現成的教學PPT模板,或者說有教案能讓我們直接使用。而人教版教材的配套PPT等教學資源,比較容易找得到。
第三類家里是全中文環境,孩子也是以中文為自己第一語言。也就是說,他們思考方式是先用中文來思考,然后把中文再翻譯成外語。對于這類孩子,他們的需求是大量的中文閱讀,還有中國文化的輸出。目前來說,我還沒有找到一套特別適合他們的教材,所以我的工作重點,是為這一類孩子設計一個適合他們的教學體系。我從不同地方找尋適合他們的閱讀材料,給他們自編了一個教材。上個學期,圍繞著中國歷史來學習,即將來到的新學期,我設計的是地理學習。上學期的效果還是很不錯的。
另外,歐洲有一個教育環境上的限制。比如瑞典,瑞典能稱得上是快樂教育的鐵粉,大部分的公立學校都不會留課后的作業。一個考慮是學生的課余時間要由個人支配,不應該再被原本應該在學校完成的學習任務所占用。另外一個就是基于公平原則的考量。受到這個限制,加上并不是所有家長都有能力對孩子進行課后的學業輔導,所以瑞典的老師一般是不會讓孩子把學習上的問題帶回家。這就讓在這邊長大的孩子有一個思維,就是其他孩子都不用學習中文,更加沒有中文家庭作業,為什么我要學中文還要回家寫中文作業?所以這就給我們中文教育設置了非常大的障礙,就是上課時間非常緊,每一周只有兩三個小時。但是短短的這個一周兩三個小時,對于語言學習是遠遠不夠的。
說一說拼音學習。學拼音對于家里面沒有中文環境,主要是混血的這些孩子來說,是有很大的幫助的。但是有一個問題,尤其是對于家中用中文來交流的孩子。拼音的語音體系會讓他們跟瑞典語的發音系統搞混。所以一般來說,這類孩子如果是五六歲學習拼音,至少需要一到兩年才能把拼音完全搞通。我覺得,漢語學習還是以學習漢字為主,讓孩子們能夠有自主閱讀的能力。所以,我們目前試行的,先讓他們學漢字,讓他們有了一個基礎。之后到八九歲,等他們建立起了瑞典的語音系統后,再讓他們去學習拼音。這樣對他們會是一個比較大的幫助,而且減少兩種語言的混淆。
希望華教網能夠幫助我們第三類以中文為第一語言的孩子,設計一套比較有趣味性的中文閱讀材料。因為我覺得語言學習最主要還是輸入,他們還是需要積累,而孩子們在海外畢竟沒有這個中文環境,所以最主要的還是閱讀材料。另外 ,吸引孩子們能堅持學習中文的根本,其實課堂活動的質量,是否做到寓教于樂。但在時間師資短缺的限制下,一個老師或者一個學校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華教網上能有一個論壇,讓海外華文教育的老師們能交流共享上傳課堂活動設計,然后由專業團隊選取優質活動加以改進后,將資源放在華教網上供教師們下載,應該會是對海外華文教師的一個極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