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新網衡水8月28日電 (崔志平 甄潔 崔佳棟)縫“王”字、扎虎須、掩鞋口……8月28日,走進河北省衡水市饒陽縣非遺文化體驗館,59歲的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饒陽縣虎頭鞋縫制手工技藝傳承人趙艷玲,正趴在桌前專注地縫制虎頭鞋。
趙艷玲展示虎頭鞋。 崔佳棟 攝趙艷玲自幼受到姥姥的熏陶,對布藝刺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做出來布藝刺繡作品不僅生動,還活靈活現。近年來,趙艷玲帶領著當地1000余名留守婦女不斷加大對傳統布藝刺繡工藝品的挖掘、研究和創新,制作的20多個品種的“虎頭鞋”年產萬余雙,連同手工布馬、老虎枕、虎頭鞋掛件等一系列手工藝品深受顧客喜愛,產品主要銷往石家莊、天津以及香港、澳門等地。2017年3月,饒陽縣虎頭鞋縫制手工技藝入選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趙艷玲縫制的虎頭擺件。 崔佳棟 攝在衡水市饒陽縣非遺文化體驗館,放置著許多虎頭鞋、虎頭枕,還有形態各異的虎頭擺件和香包香囊。“穿虎頭鞋,戴虎頭帽,睡虎頭枕,曾是一代人兒時記憶中過年必不可少的一項傳統習俗。”趙艷玲說。
趙艷玲在擺放虎頭鞋。 崔佳棟 攝“虎頭鞋做工復雜,僅虎頭上就需用到刺繡、撥花、打籽等多種針法。鞋面的顏色以紅、黃為主,虎嘴、眉毛、鼻、眼等處常采用粗線條勾勒,夸張地表現虎的威猛。”趙艷玲說,一雙地道標準的虎頭鞋必須全部用手工縫制,從打袼褙、納鞋底、做鞋幫、繡虎臉、掩鞋口,直到把鞋幫和鞋底縫到一起,一雙虎頭鞋才算是基本完成。
趙艷玲在上鞋底。 崔佳棟 攝“一名熟練的手工藝人,制作一雙虎頭鞋也需要六七天的時間。”趙艷玲稱,或許這就是傳統“女紅”的魅力,一雙小小的虎頭鞋,既傳遞了厚重古樸的民俗風情,也容納了親人的無限關愛。(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