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新網南京8月27日電(顧名篩)粉墻黛瓦的展覽空間、流暢如歌的古琴藝術、流光溢彩的“運河錦繡”、精致細膩的“蘇工巧作”……正在舉辦的第七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上,“水韻江蘇”非遺主題展精彩亮相,江蘇非遺代表性項目上百件作品令參觀者驚艷不已。
8月25日至29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山東省人民政府主辦的第七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山東濟南舜耕國際會展中心舉行。本屆非遺博覽會以“連接現代生活,綻放迷人光彩”為主題,引入主賓省參與機制,運河沿線8省市共同舉辦“欣欣向榮”大運河沿線非遺展。
“水韻江蘇”非遺主題展圍繞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重大戰略,展出江蘇24個非遺代表性項目,情境化描繪了運河沿線“同宗同源”又“和而不同”的風土人情,展現大運河江蘇段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貢獻,充分彰顯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活力與成果。
“城中煙火千家集,江上帆檣萬斛來。”大運河貫通南北,是不同地域和文化的紐帶。“水韻江蘇”非遺主題展分為4大板塊和2項活態展演,綜合性地展現江蘇多元一體的文化特征,從傳統技藝、傳統美術的經典作品,到研發與現代審美相契合的文創作品,非遺正向日常生活中的走來。在由“飛檐”“海棠花窗”“月洞門”“粉墻黛瓦”等園林特色元素構成的非遺與現代生活相連接的蘇式審美空間,觀眾們聆聽古琴藝術(梅庵琴派)的流暢如歌、綺麗纏綿,欣賞化腐朽為神奇的古籍修復技藝,在視覺、聽覺、觸覺的多維一體的感官體驗中了解非遺、感受非遺。
孩子們體驗鎮江民俗吉祥物“太平泥叫叫”。 “水韻江蘇”非遺主題展組委會供圖“運河錦繡”中流光溢彩的刺繡技藝華美異常。這里有為電影《大話西游2》高級定制的《鎏金如夢》(由云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與蘇繡等技藝共同打造而成),還有蘇州緙絲、東臺發繡、南通仿真繡、無錫精微繡等各個種類的精品力作。
“吳楚匠心”中鬼斧神工的雕刻鍛制惟妙惟肖。金壇刻紙作品《我們的節日》《常州如此多嬌》分別呈現中國7個傳統節日的風俗和常州古今標志性建筑、運河沿岸風光與城市特色。《松梅雙鶴圖》《金箔鴨》采用0.1微米的金箔制作而成。揚州玉雕《白菜》《仙壺集慶》,東海水晶雕刻《魚躍龍門》《海闊憑魚躍》《玉女峰》,南通紅木雕刻《轉心系列作品》《陽澄印象蟹簍》,桃花塢木版年畫《蘇州水什緞錦》,皆體現了高超的手工雕刻技藝。
“蘇工巧作”中源于生活的傳統手工藝精致細膩。草橋柳編《笎子》是百姓采買、收納的必備之物;絹宮扇制作技藝以扇“繪”河,以河“傳”扇,生活之“扇”亦為運河之韻;常州梳篦享有“宮梳名篦”美譽,如今成為展示民族色彩與裝飾風格的藝術品;常州龍泉印泥“遇冬不凝固,逢夏不滲油”,是書畫名家愛不釋手的必備之物;民族樂器制作技藝(趙氏二胡)制作流程有100多道工序,兼具文化價值與審美價值;揚州通草花制作技藝作品色澤鮮艷,逼真傳神,深受年輕人喜愛。
“古風新韻”中的傳統技藝推陳出新。云渡桃雕以桃核為原料,打造手鏈等工藝品;“太平泥叫叫”是鎮江特有的民俗吉祥物,互動性較強,吸引了眾多家長帶著孩子來體驗;姜堰面塑題材多變、手法傳神;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以古樸的自然色澤和百態千姿的造型藝術,在工藝美術苑林中獨樹一幟;傳統瓷刻技藝以新時代為創作背景,創作了《“七一”勛章獲得者-張桂梅》《淮安河下古鎮》;戲劇臉譜打破傳統的穩定模式,材質多變化、形態不拘泥。
本屆非遺博覽會還設有“新時代新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非遺保護成果展、“美好生活”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展、“茶和天下”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相關習俗展專題展,以及“中國味道”大運河沿線非遺美食節、“華服之美”非遺服飾秀等分會場活動。江蘇的徐州香包、雨花茶制作技藝、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碧螺春制作技藝、富春茶點制作技藝、揚州清曲、漢民族創服飾制作技藝、揚中河豚食俗等9個非遺代表性項目參加。各派“高手”云集,現場“比試”高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