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新社北京8月24日電 (記者 冉文娟)紅磚古厝、別致洋樓、中西合璧民居……在福建省晉江市梧林村,匯集古今中外特色的建筑群今年夏天吸引了許多游客觀光。熙攘的人流為這座擁有600多年歷史的僑村注入活力。
梧林村有“華僑建筑博物館”之稱,現存130多棟風格多樣的古建筑,大多由返鄉華僑20世紀二三十年代修建。它們曾是僑胞當年衣錦還鄉的見證,但不少宅院也因年代久遠、無人居住而逐漸破敗,淪為“斷壁殘垣”。
轉機出現在2016年。梧林村這年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梧林傳統村落保護發展項目此后被定為福建省重點項目。如今,“變身”后的村落不僅古建修葺一新,民宿、咖啡館、特色市集等也紛紛落地,人氣興旺更勝當年。
古村新顏,留住了不少游子的腳步。“我以前在泉州做外貿生意,前年回鄉看到家鄉面貌煥然一新,就下決心回鄉創業。”村民蔡燦藝在村子里開了家南洋咖啡店,工作之余為游客們義務講解村落的歷史與建筑,“感覺很享受”。
在中國東南沿海,類似的僑鄉不勝枚舉。歷經歲月洗禮的華僑建筑,凝聚著華僑先輩向海而生的奮斗史,亦是海外僑胞的鄉愁所系。近年來,多地政府部門推動僑房搶救修繕,將其活化為新的公共文化空間,讓僑胞們的鄉愁得以妥帖安放。
位于廈門市集美區東輝村的“東輝九十九間”閩南紅磚古民居建筑群日前基本完成修繕。這座僑宅始建于清朝,由并排的南北兩組“三落大厝帶雙邊護”和前院排屋組成,人文底蘊深厚。2021年,當地政府將其列入修繕保護項目,“修舊如舊”風采再現。
“計劃將大厝門前的廣場改造成村民文娛活動場所。夏夜納涼話仙、村里文藝隊演出、跳廣場舞……”東輝村駐村書記王藝景說,希望將修繕后的古厝打造成“鄉愁記憶館”,既串聯起歷史,又能帶領村民們實現鄉村振興。
僑宅的氣派源于內里的僑文化之魂。在修繕保護僑宅院落的同時,各地亦注重弘揚華僑華人的拼搏精神和家國情懷。
在梧林村,一座閩南紅磚砌就的西班牙風格洋樓被辟為僑批館。出生于1949年的“代書先生”姜建明,幫助游客在筆墨紙硯中體驗當年的“跨國兩地書”。在知名景區廈門鼓浪嶼,當地僑聯組織曾邀請文史專家講述鼓浪嶼僑房的故事,讓更多人了解建筑背后的華僑歷史。廣東省汕頭市將嶺南第一僑宅陳慈黌故居、前美古村僑文化旅游區等納入“廣東省首批歷史文化游徑”中,串珠成鏈,打造華僑尋根文化線路,喚醒鄉愁記憶。
僑宅保護活化,撫慰故人鄉愁的同時亦續寫著新的故事。作為僑胞“根”的象征、“脈”的傳承,樂見更多老僑宅穿越歲月,煥發新生。(完)
關鍵詞: 歷史文化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