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近日,在蘇州市鎮湖,35歲的繡郎付健正以現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內的錯金銀云紋青銅犀尊的照片,創作一幅蘇繡作品。
【解說】指尖光影,一絲傾城。為了能體現出青銅器的質感和立體感,讓作品更顯“硬氣”,付健沉浸在藝術創作中。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同期】蘇繡代表性傳承人 付健
這個是錯金銀云紋(青銅)犀尊,青銅器的表現跟其他題材是不一樣的,跟花鳥題材也是完全不一樣的。因為它這個是有金屬質感的,但是我們用最柔的絲線來體現。比較其他的題材,這個難度是比較大的,因為它對顏色的把握,或者質感的運用以及色彩的搭配是要有高超的技藝。
【解說】付健出生于揚州一個刺繡世家,從小生活在父母的繡坊里,每天接觸最多的就是絲線和繡花針,付健時常學著大人的模樣擺針弄線。
【同期】蘇繡代表性傳承人 付健
我從小就比較喜歡刺繡,大概很小的時候,我就可以熟練地繡出一些簡單的花鳥魚蟲。好多人問我,你什么時候學的,我說沒有,真的沒有刻意去學過,我就是只不過從小一直看(父母工作),就懂得了一些(刺繡)技法。
【解說】2006年8月,付健考入北京工業大學,為提升自己的刺繡水平,他選擇了平面設計專業。正當付健躊躇滿志時,從事刺繡幾十年的父親卻給他潑了一盆冷水。
【同期】蘇繡代表性傳承人 付健
我父親那個時候不太同意我做這一塊,他就覺得男孩子(不應該)做刺繡,我自己比較堅定的。
【解說】付健不顧家人反對,把刺繡當成未來一份事業。為了讓刺繡技藝更加精進,付健經常利用寒暑假求教資深前輩,了解刺繡文化,學習各種刺繡針法。
【同期】蘇繡代表性傳承人 付健
我選專業就比較針對刺繡這一塊,學設計,然后讀研究生也學跟藝術相關的(專業),都在跟它(刺繡等藝術)做對接。我在大學宿舍里面就做刺繡,我覺得這也是我的娛樂方式,喜歡的話,就不會覺得枯燥。
【解說】大學畢業后,付健來到蘇州創業。在刺繡工藝的傳承創新上,付健也逐漸有了自己的想法。付健將自己擅長的“亂針繡技法”,結合“蘇州雙面繡”技法,研創“雙面亂針繡”“亂針雙面三異繡”和“速寫繡”。
【同期】蘇繡代表性傳承人 付健
我們作為手藝人不能固步自封,傳承真的是身體力行的,我們也有不同的展示方式。包括青銅器也好,其他的題材包括人物也好,讓別人會有一種感覺,原來刺繡可以有各種的表現方法。
【解說】付健告訴記者,中國人對青銅器的文化認知是有歸屬感的,這是一種文化自信。
【同期】蘇繡代表性傳承人 付健
(我希望能夠)讓更多的人能喜歡我們這個傳統的手藝,能夠加入進來。我覺得只有廣泛地加入和參與了,這個傳統文化才能形成一個繁榮(景象)。
【解說】工作之余,付健也意識到光鉆研技法還不夠,為了更好地保護這個文化,他還在新媒體平臺上宣推刺繡文化,讓更多人了解刺繡這門傳統工藝。
方超 葛勇 江蘇蘇州報道
關鍵詞: 傳承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