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塔“上榜”后
(相關資料圖)
夜經濟可“合縱連橫”
近期發布的《廣州夜間消費報告》顯示,夜間消費對多行業的營收日益重要,其中,零售業、住宿餐飲業和文娛業為夜間消費貢獻最大的三個行業。
每天傍晚時分,是廣州塔旅游區最“多變”的時候:伴隨著夕陽逐漸落入珠江水面,上一刻往往還是暮靄沉沉,下一刻兩岸的街區已經開始亮起明燈,直至夜色開幕,這里才迎來它夏日中最為熱鬧繁華的時候:行夜市、品美食、登游船、打卡博物館之夜、游賞海心沙之美……對許多游客和市民而言,到廣州塔旅游區開展夜間文旅活動早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根據今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公示的123個第二批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項目名單,廣州塔旅游區位列其中。獲得“國家級”榮譽之后的廣州塔旅游區無疑將進一步提升,在消費場景和生活方式上進一步創新,為廣州夜經濟再添新動力。
廣州塔旅游區發展多年,如今它有哪些“新意”?市民、游客又對它有哪些期望?未來的廣州塔旅游區還能如何發展?連日來,記者采訪了多位市民、游客、專家以及相關人士。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程依倫 實習生 文字
記者走訪:
廣州塔夜游受追捧 帶動周邊區域餐飲消費
7月27日下午5時30分,白天的暑氣還尚未消退,位于廣州塔旁的潮墟市集里已迎來了它的第一批游客;乘坐廣州塔APM線和地鐵3號線前來廣州塔進行觀光的乘客也陸陸續續集聚起來。
近兩年,為滿足市民游客在夜經濟方面的消費需求,廣州塔旅游區依托“廣州塔”“珠江游”兩大城市名片,不斷探索夜游、夜宴、夜購、夜展、夜演等多元業態。
如今,越來越多人選擇來到廣州塔旅游區夜游。尤其是晚上6時后,即便是非周末時間這里也是人頭攢動,從海心橋到廣州塔下都聚集了不少游客以及散步的市民,記者當天預約海心橋登橋名額時就發現,當晚6時至10時能夠預約登橋的剩余名額已不多。
7月27日晚上,記者在財富碼頭遇見了來自福建的游客吳女士等四人,正興致盎然地在財富碼頭前與“珠江王子”號游船合影留念。據了解,從2021年11月起,“珠江公主”和“珠江王子”兩艘純電動游船投入運營,截至今年7月底共計接待游客12萬人次。
同樣的夜游盛況還呈現在花城廣場區域,夜跑、夜讀、夜聽……夜間文化消費也越來越受追捧。7月29日晚,廣東省博物館正舉行每周五的“博物館之夜”,主題有文創專場、古琴音樂會、敦煌藝術沙龍等,令人應接不暇。廣東省博物館副館長凌麗莉介紹,進入7月暑游高峰期后,基本上7天之內的門票都是“秒空”。應觀眾需求,廣東省博物館不僅將日間名額從6000個增至8000個,還開放每周五晚2000個名額,讓更多觀眾可以在炎熱夏季感受文博藝術之美。
除了來廣州塔看美景,夜食也是不少游客的消費選擇。記者留意到,廣州塔旅游區的火爆也帶動了周邊區域的餐飲消費,不僅有游客在廣州塔下的商場內用餐,還有更多的游客選擇去到周邊的潮墟以及琶醍、麗影廣場、獵人坊和花城匯等區域用餐。
從2020年8月至今,潮墟恰好已開墟兩年,面朝珠江對岸的CBD,近望小蠻腰,背倚廣州國際媒體港,這個涵蓋了廣州非遺文創、廣府美食、藝術集市、直播節目等內容的一站式文旅融合創新體驗區如今已成為游客和市民夜間文旅消費的打卡之地。每逢傍晚時分放眼望去,這里就已支起大大小小幾十家攤位,其中既有廣府非遺特色的餐飲美食,也有適合年輕人逛街購物的文創產品。7月29日傍晚,趙先生和他的朋友兩家共10多人開著車從東莞來到廣州游玩,潮墟是他們的第一站。“這里我們已經來過好幾次了,正好孩子們放暑假,于是我們一起請假出來帶孩子玩一圈,打算在這里吃一頓飯,再去周邊逛逛,晚上再開車回家。”
主打夜食文化的還有與潮墟相隔1.5公里的琶醍,以及廣州塔對岸的獵人坊風情街。在走訪的過程中記者發現,作為美食集聚地,一直以來這兩個區域除了游客以外,也吸引了很多本地市民前往。在琶醍附近工作的吳女士就告訴記者,每周總有一兩次,她都會和同事相約前往琶醍進行餐飲消費。
從美食到游玩路線
游客期待體驗更“集中化”
從廣州塔到琶醍,再從花城廣場到海心沙,廣州塔旅游區內值得夜游打卡的區域著實不少。不過也有游客表示,想要短時間內“玩轉”廣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下午4時登廣州塔,坐摩天輪、賞夕陽;晚上7時乘坐游輪,品嘗游輪點心、賞珠江兩岸美景;晚上9時再返回越秀區,用一頓老字號美食作為夜宵犒勞自己——這是市民吳女士的夜游規劃。吳女士告訴記者,廣州塔旅游區勝在地標性建筑和繁華的江景、夜景體驗,但由于游客們的時間普遍緊湊,因此她也希望廣州塔旅游區實現“升級”后,未來在該片區可以品嘗到更多的老字號美食,從而實現在體驗上更趨“集中化”。
來自成都的胡女士是一個傳統文化愛好者,7月29日晚,恰逢每周五的廣東省博物館的“博物館之夜”,胡女士身穿漢服前去參加活動。她告訴記者,她來到廣州已經三個月,廣州塔旅游區是她開始認識廣州的第一站。“有美食,有風景,也有豐富的夜間文化活動,比如博物館之夜、夜間劇院以及廣州塔的名家周末大舞臺等。”胡女士也表示,希望廣州塔旅游區的文化活動信息可以更加集中,“如果通過一個App或者一個公眾號就能了解區域內所有的活動信息,可能會讓公眾得到更好的文化普及。”
智囊圓桌會:
既打造“集聚區” 也強調“差異化管理”
作為擁有美食、設計、公共藝術等多領域優勢的城市,廣州夜間文旅的發展離不開多個平臺的共同參與,一直以來廣州也都在積極探索夜經濟的發展模式。如何讓各個平臺之間基于各自的專業優勢以及未來發展需求,從而開展深度合作,助力廣州夜經濟不斷蓬勃發展,是不少平臺所思考和向往的。對此,記者采訪了多名專家,共同對廣州塔旅游區的夜經濟發展建言獻策。
推進品質化管理
開展文商旅高度融合
“每一個片區有不同的發展模式,像廣州塔片區是以廣州塔為核心吸引力,集聚大量游客和市民。”廣州塔旅游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黨總支副書記李明華表示,廣州塔片區作為地標核心區域,應該從廣州塔觀光旅游出發,推進品質化管理,帶動片區夜經濟發展。
“廣州塔片區的發展過去是依賴于廣州塔自身的核心吸引力,但是到后期需要由片區的整體質量提升來推動,因此這離不開片區的聚集效應。”李明華認為,所謂的聚集效應就是“客源帶動”,這需要通過完善相關配套措施,一方面是廣州塔自身的配套,另一方面則是業態配套,包括周邊的餐飲、交通等基礎設施配套。“我們需要把廣州塔打造成廣州的城市客廳,開展文商旅的高度融合。目前廣州‘夜游’已經成型,我們已經有了珠江夜游、珠江紅船、江塔聯游等產品;而‘夜演’方面還可以更豐富。”李明華表示。
打造消費場景
把更多游客變為消費者
廣東財經大學商貿流通研究院教授王先慶則告訴記者,目前的廣州塔主要還是觀光景點,需要進一步拉動消費,把更多的游客變為消費者。
王先慶稱,廣州塔作為地標性建筑物受到游客和市民們的普遍喜愛,具有較高的知名度與聚集力。“但不少市民和游客來廣州塔普遍都只是‘轉一圈’,隨后他們往往會前往琶醍或麗影廣場等地甚至其他片區進行其他夜間消費。”他解釋,如果廣州塔能打造更多有關消費、社交的空間和場景,進一步配套商場、餐廳等基礎設施,再結合夜景資源,便可以將白天的游客繼續留下來,轉變為夜經濟的消費者。因此他認為,想要激活廣州塔片區的發展潛力,一方面是打造消費場景,另一方面則是通過點位聯動,提升廣州塔片區的消費體驗。
“如通過商場、餐廳等商業設施配套打造消費場所,并通過燈光秀、文娛演出活動等吸引消費者;同時還可以利用廣州塔附近的赤崗塔、海心橋等景點,做成較大規模的文旅消費產品,激發大家的好奇心,實現各個消費點之間的聯動;除此之外,還可以在廣州塔設置類似于國潮館、國潮中心的消費窗口,讓游客即使在廣州塔也可以集中體驗廣州傳統文化。”
片區聯動:
突破區域限制打造“集聚區”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不論是廣州塔、廣東省博物館還是花城廣場等場所,均對于打造“集聚區”和增強聯動充滿期待。不少專家分析,如海心沙廣場、廣州大劇院等場所對于廣州塔片區夜經濟的整體聯動而言都是重要一環,因此可以加強對這些場地的利用。
“片區內同類場所還可以針對不同群體,比如大劇院面向中高端消費人群,廣州塔面向大眾進行大眾性、惠民性的動畫展示,游輪上做旅游演藝,未來南廣場的劇場再做其他層面的演藝,這樣不同的產品系列也會更加明晰。” 王先慶說。
廣東省博物館副館長凌麗莉表示,廣東省博物館毗鄰花城廣場、廣州大劇院等景點,未來也將繼續創新,思考如何發揮與周邊場所的聯動效應,在開放夜間博物館的同時探索與夜間旅游新業態的融合,促進文博事業與旅游事業的深度融合。“平臺之間的聯動,應當不限于區域和形式,此前我們也驗證過,如廣東省博物院與廣州花園酒店聯名推出的文創產品,同樣可以帶動一定的消費力。”
廣州勵豐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夜間經濟品牌主理人李文則認為,如今的夜經濟最重要的是需要打破界限。“從空間上看,城市夜游的消費潛力正是在于打破空間和功能界限,將景區、街區、園區、社區、商區融為一體,構成獨特的城市沉浸式體驗空間,而不是將夜經濟單純地理解為‘夜間吃喝’,而是要延伸到藝術展、各種文化和親子活動等。”李文說。
李文建議,可以通過線下規劃一個有效的旅游動線,如以珠江游船為載體,加強游船和各街區之間的聯動,提升游船的動線和碼頭的接駁功能。“如增加水上巴士和跨江大橋上的接駁巴士,或是延長地鐵的運營時間和增加班次等,既能延長夜游的產業鏈條,也可以有效將游客進行分流;至于廣州塔下方的商業區,也可進一步打造成一個文化中心,從而與廣州塔周邊的吃住行游購娛等各種業態形成差異化互補,才能更好發揮廣州塔的地標魅力和影響力。”
尋求虛實交互創新
打造“24小時廣州”名片
除了線下進一步提升,不少受訪專家也表示,要重視線上的消費。
中山大學教育現代化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廣東省華南現代服務業研究院執行院長文丹楓就指出:“關于場景,大家往往更注重線下場景而忽略了線上場景,尤其是夜經濟參與的人群,消費分層和消費分級很關鍵。”文丹楓解釋,線下夜經濟包括各類夜市、市場、電影院、演出、體育比賽、夜店等;而線上夜經濟包括外賣服務、生活服務、各類電商、直播、在線視頻等,“互聯網是永不打烊的商場,24小時都在運轉。所以,圍繞夜經濟的核心消費人群——年輕化群體,應重點進行線上線下的場景融合。”
文丹楓提及,目前在線下,夜經濟有三大“主力”:酒吧飯店、音樂廳劇院、大型商業綜合體,而這三點在廣州塔旅游區里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可以推進打造‘24小時廣州’這張城市名片,比如豐富24小時營業的餐廳、劇院和健身房等。”
對于激活線上消費這個問題,文丹楓認為目前最佳切入口就是“元宇宙”這個熱門話題,“目前黃埔、南沙都出臺了‘元宇宙’政策,文旅產業界目前比較可行的是在‘虛實交互’和‘虛實融生’等方面尋求創新。廣州塔旅游區有這個示范契機,可以出臺相應的文旅‘元宇宙’政策,來引領廣州的文旅線上消費發展。”
此外,李文認為還可以通過商業模式,開發一款旅游小程序或App,讓市民成為導賞,從而打通景區和街區,通過分享各自眼中獨特城市文化的方式,進一步提升游客和市民對廣州的認知深度,“這也可以形成一個文化社交的產業。”
進行時:廣州塔南廣場在建 未來消費層次將更豐富
采訪中記者發現,以廣州塔作為地標,廣州塔旅游區實則可以輻射的范圍格外廣:從花城廣場區域到磨碟沙甚至麗影廣場區域;從琶醍到海心橋,甚至動線上還包括了珠江夜游所經過的大沙頭區域……這些區域共同聯動,拓寬了“廣州塔旅游區”的范圍概念。
作為城市名片,不少市民和專家都表示,廣州塔旅游區應當在提升區域聯動的同時,保持其原有的品質和特色,無論是休閑娛樂還是旅游餐飲,并且在走中高端消費路線的基礎上推出更多大眾型消費項目。
而如何讓更多的游客轉變成消費者,據記者了解,目前廣州塔方面也在不斷發力。
據客流統計,夜晚6時至10時正是廣州塔的游客到訪高峰期,目前廣州塔在保留旋轉餐廳等高端餐飲的同時,也正瞄準大眾夜間餐飲領域。“目前,我們廣州塔的南廣場建設正在推進當中,目標在于豐富游客購物、餐飲的不同消費層次,將廣州塔片區打造成集吃、住、行、游、購、娛于一體的綜合性區域,讓更多人即使不登上廣州塔也能產生消費動力,從而實現把更多游客變成消費者。”廣州塔旅游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而在片區聯動方面,為了豐富游客體驗,充分利用夜間“黃金四小時”來促進旅游消費,同時便利游客市民,廣州塔旅游區也在不斷健全和完善相應的配套措施,如公共交通和酒店等。接下來,如何以空間為載體,讓各個點位之間合理聯動,進一步挖掘廣州塔旅游區的夜間文化消費潛力,還有待進一步探索。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程依倫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