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全球農遺”閃耀四川烏蒙 青田“稻魚共生”助力鄉村振興
共享聯盟麗水中心站 阮春生 通訊員 金偉曉
“‘稻魚共生’模式不施農藥化肥,種的是生態大米,除了稻谷收益,還能賣稻田魚,一塊田有了兩份收益!”8月5日,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觀文鎮民樂村黨支部書記馬學強,正帶領村民學習“稻魚共生”種養技術,加強田間管理。去年以來,通過東西部協作,“全球農遺”青田“稻魚共生”系統落戶四川烏蒙山區古藺縣,成為助力當地鄉村振興的“金鑰匙”。
傳承千年的青田“稻魚共生”系統,于2005年5月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首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022年7月,農業農村部和浙江省政府共同在青田舉辦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大會。
新一輪東西部協作自去年初開始后,青田縣結對四川瀘州古藺縣,將“稻魚共生”模式引入古藺梯田,帶動410多戶農戶自發參與“稻魚共生”種養,且種養農戶還在不斷增加,加快打造萬畝“稻魚共生”示范園區。
200畝“稻魚共生”示范試驗田首先落戶古藺縣德耀鎮鳳凰村。在東西部協作項目推動下,投入280萬元建設了引水工程,投入青田魚苗3000公斤,“稻魚共生”模式試驗去年已取得初步成功。2021年,鳳凰村“稻魚共生”模式種植的水稻產量達12萬公斤,畝均水稻純收入達4200元,高于普通的水稻種植戶,加之田魚收益,每畝能再增收2000元。
今年來,古藺縣爭取到四川省農業農村廳“魚米之鄉”建設項目資金500萬元,在德耀鎮鳳凰村、雙鳳村、集美村和龍山鎮吉龍村、向田村、魚豐村、鳳池村及石屏鎮扎山村打造2個5000畝以上的稻魚綜合種養核心基地,帶動“稻魚共生”系統標準化、規模化建設。為提高農戶種植積極性,古藺縣還對自發參與稻魚綜合種養農戶按800元/畝標準予以補助。
同時,數字平臺也在古藺縣“稻魚共生”稻田得到應用。目前,正在建設的智慧化農業系統,可全天候監測蟲情、水情、地情等,為推出“共享稻田”模式提供了基礎支撐,預計今年將實現認養客戶20個、認養稻田面積20畝。
為提升技術支持力度,青田還邀請浙江大學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中國(麗水)兩山學院的專家到古藺縣考察,編制鄉村振興三年行動方案作戰圖,聘請青田愚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專家為當地培訓新型農技人才。
健全產業鏈條,打造鄉村振興示范“金名片”。通過東西部協作,古藺縣還推廣青田“稻魚共生”系統“一畝田、百斤魚、千斤糧、萬元錢”模式,將閑置的鳳凰村天臺小學改建成標準化稻米加工廠,提升當地“天臺貢米”品質,加快鄉村振興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