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引導84家養殖戶入園養殖 推動漁業產業轉型升級
【資料圖】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8月7日消息(記者 吳岳文 文圖) 為全面修復生態環境,文昌市致力打造高科技產業園區,引導養殖戶入園養殖,推動漁業產業轉型升級。記者8月7日走訪文昌市綜合行政執法局和文昌市會文鎮政府獲悉,目前84家退養戶入園安置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不少退養戶都啟動了養殖安置廠房建設。
清瀾紅樹林省級自然保護區內84家養殖場全部清退拆除
海南因海而名,向海而興。近年來,文昌市綜合行政執法局聯合有關部門從嚴治理海岸養殖占地排污、自然保護區內違法建筑,保護好海洋生態環境資源。
文昌市清瀾海岸的海南清瀾紅樹林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2914.6公頃,現有紅樹占全世界81種紅樹的40%,為我國紅樹品種之最,素有“海上森林公園”之美譽。
從20世紀九十年代起,海水養殖興起,保護區鄰近村民在保護區內砍樹圍地造塘養殖魚蝦,導致大片紅樹林地被侵占,并滋生養殖廢水污染環境等問題,紅樹林生態系統遭受嚴重破壞。
經有關部門調查,清瀾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內有不同時期建成投產的東風螺養殖場84個,占地面積153.74畝,均為未辦理任何審批手續違法建設。文昌市有關部門建議采取制定退塘方案、拆除違建、修復生態、做好養殖戶的普法宣傳教育等措施進行整改。
隨后,文昌市林業局、文昌市綜合行政執法局、會文鎮政府等相關單位積極推進整改,出臺清退方案,通過置換土地使用權和安排轉產轉型補助資金的方式引導養殖戶轉產轉型,由文昌市綜合行政執法局、文昌市林業局、會文鎮政府聯合對保護區內86家違建養殖場進行拆除。
去年6月,清瀾紅樹林省級自然保護區內84家養殖場已全部拆除,隨后進行土地清理平整及生態修復。而今,清瀾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片片翠綠,生機勃勃。
政府規劃328畝安置地,協助退養戶入園建廠房繼續養殖
今年50歲的吳坤明是文昌市會文鎮邊海村委會新科二村的村民,從事東風螺養殖已有8年。2018年,文昌市發布了《文昌市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劃定了養殖區、限養區和禁養區,并啟動全面清退馮家灣Ⅰ類生態紅線區內的養殖池塘、養殖場。吳坤明家的東風螺養殖池就在海南清瀾紅樹林省級自然保護區范圍內,屬禁養區,他主動配合文昌市政府將自家的養殖池進行清退處理,但他也因此“失了業”。
為解決馮家灣Ⅰ類生態紅線區退養戶的后顧之憂,文昌市在規劃建設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產業園之初,就專門規劃出328畝安置地,以同等面積土地使用權置換的方式,鼓勵引導清瀾紅樹林省級自然保護區內的84家退養戶入園建廠房繼續養殖。今年,這328畝安置地的土地已經完成了平整,吳坤明也在文昌市政府的幫助下,成功申請到了前期貸款資金,于2022年8月1日入園施工建設占地面積500平方米、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的養殖廠房,繼續自己的養殖業。
“有了政府貸款政策扶持,我們才能建設廠房,兩三個月就能建好投產。”吳坤明說。
為保障84家退養戶的過渡期生活問題,文昌市政府每月都向他們發放生活保障金,并定期組織召開見面會,及時通報安置工作進展情況及相關政策,及時了解退養戶生活生產需求。
記者8月7日了解到,截至目前,退養戶入園安置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不少退養戶都啟動了養殖安置廠房建設。與此同時,文昌市也正加快推進328畝安置地項目的“五網”、海水養殖尾水預處理等基礎和配套設施建設,全力保障退養戶生產生活需求,加快推動更多退養戶進場建設和養殖。
“我們專門安排鎮干部協助退養戶建設養殖廠房,專門給他們服務。”文昌市會文鎮黨委副書記、政法委員閆喜安告訴記者,會文鎮政府將在做好生態環境保護的同時,不斷提高養殖戶的收入,保障他們更好地生活。
關鍵詞: 養殖廢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