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萬寧市北大鎮喚醒“沉睡”土地 讓“良田”變“糧田”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8月3日消息(記者 張野 通訊員 文貝)“我是黨員,從我的先挖吧!”近日,在萬寧市北大鎮中興村村民林尤漢家的農田中,挖掘機的作業聲不時響起,田里的檳榔樹被連根挖出,清理結束后,林尤漢將進行復耕復種,在田里種植水稻,讓“良田”變“糧田”。
連月來,北大鎮集中開展耕地撂荒及耕地“非糧化”整治工作“百日行動”(以下簡稱“百日行動”),發揮黨員聯系群眾機制作用,讓黨員當“先鋒”,對全鎮的耕地情況進行摸底排查、清理整治,帶動農戶整治撂荒地、清理“非糧化”,實現基本農田復耕復種,林尤漢便是“先鋒”之一。
“檳榔賺錢多,以前大家也不知道耕地‘非糧化’的后果,所以很多農戶都在農田里種了檳榔。”自參加全鎮“百日行動”部署會后,林尤漢意識到在耕地里種植檳榔會危害國家糧食安全,于是,他提出先挖除自家農田里的檳榔樹,做出表率,又拿著宣傳單走村入戶介紹耕地“非糧化”的危害,勸導農戶復耕復種。
經過一番勸解和宣傳,林尤漢所負責聯系的農戶終于同意挖除農田里的檳榔樹,“我家和周邊農戶的3畝農田都種了檳榔,現在已經全部清理,以后我們會堅持耕地只種糧食作物,保護糧食安全。”忙了幾天,總算完成了農田的清理整治,林尤漢頗有成就感。
“農田用于種植檳榔、果樹等經濟作物,能夠給農戶創收,所以讓農戶清理整治‘非糧化’耕地時,他們會存在抵觸心理。”北大鎮人武部部長傅力功說,為了讓群眾配合整治工作,北大鎮提出“黨員先行”的工作思路,通過黨員聯系群眾機制,發動黨員入戶排查、實地測量,摸清現有撂荒地、“非糧化”耕地存量,標識耕地信息,建立整治臺賬。同時,從黨員家庭的“非糧化”耕地開始整治,形成示范作用,帶動群眾共同參與到“百日行動”中。
“對具備條件的‘非糧化"耕地,清理整治后按季節規律種植水稻、玉米、地瓜等糧食作物;對因缺水或流轉不暢而導致撂荒的耕地,則種植用水較少的山蘭稻,或采取轉包、入股、代耕代種等方式引導土地流轉……”傅力功介紹,北大鎮在甄別土地性質和研判土地用途的基礎上,科學規劃,制定整改方案,通過引導農業種植結構調整、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綜合整治等方式分期分批組織復耕復種,目前全鎮已清理整治“非糧化”耕地153畝,推動180畝撂荒地種植山蘭稻。
“我們將建立長效機制,鞏固撂荒地和耕地‘非糧化’整治工作成效,促進農業生產健康發展。”北大鎮黨委書記符陽陽表示要堅持“整治、復耕、鞏固”三步走,在穩步推進復耕復種的基礎上,充分發揮黨員、網格員等群體的力量,組建巡查工作小組,暢通群眾舉報渠道,加大宣傳發動,常態化監督基本農田用途規范,做到“及時發現,及時整改”,確保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