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珠海8月2日電 題:珠海斗門推動非遺活態傳承 彰顯獨特魅力
中新網記者 程景偉
在廣東珠海斗門乾務鎮五山中心小學,這里依山而建,書香氤氳。“我特別喜歡織魚籠,能培養動手能力,姐姐還跟我學呢。”日前,在該小學“裝泥魚”習俗活動基地,準備上六年級的陳靜文同學邊織著魚籠邊說。學習織魚籠一年多以來,陳靜文的手藝日益熟練。
【資料圖】
“裝泥魚”習俗是珠海斗門的一項民俗文化,包括織魚籠、裝泥魚等內容,已有兩百多年歷史,2010年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這項習俗源于斗門乾務鎮虎山、荔山、網山等村,“裝”字在粵語中有“誘捕”之意,織好魚籠去裝魚,凝聚著民眾的勞動智慧。
2015年起,珠海斗門持續推動“非遺進校園”,五山中心小學則開展“裝泥魚”習俗傳承活動。“每周二下午的最后一節課,是‘裝泥魚’習俗固定授課時間。”該小學教導處副主任黃麗貞表示,學生們通過觀看相關紀錄片、活動視頻等方式,了解該習俗的歷史淵源;在該習俗代表性傳承人黃國富的指導下,學習織魚籠的手工技藝……
五山中心小學校長彭業仁表示,該小學專門建設了一個富有民間特色的“裝泥魚”習俗活動基地,這里有學生作品的展示臺,有播放資料的多媒體設備,有教學用的教具學具。此外,學校老師通過廣泛收集資料、實地調查訪問等方式,編寫出版了《裝泥魚》校本教材,用于課堂教學。
如今,伴隨著瑯瑯書聲,這項優秀傳統文化在五山中心小學開枝散葉、開花結果。教育部公布的第三批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名單中,五山中心小學就憑借“裝泥魚”習俗上榜。
除“裝泥魚”習俗外,珠海斗門的另一項國家級非遺“斗門水上婚嫁習俗”,同樣頗具魅力。據了解,“斗門水上婚嫁”集體婚禮已連續舉辦十屆,新人以水為媒、以船接親、以歌祝福,體驗原汁原味的疍家傳統婚禮儀式。
“斗門水上婚嫁”集體婚禮現場 珠海市斗門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 供圖在“斗門水上婚嫁”集體婚禮現場,接親花船裝飾華麗,大紅燈籠高掛,在河道魚貫前行,蔚為壯觀。新娘佇立船頭,一襲紅裝光鮮亮麗,神情喜悅。船上的大妗姐唱起悠揚的咸水歌,悠然歌聲中花船一路向前。接親花船到達碼頭,新娘陸續上岸,攜手新郎跨火盆、拜高堂、獲頒證書......
廣東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要大力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嶺南文化活化利用,加強非遺項目活態傳承。珠海市斗門區是傳統民俗文化大區,目前擁有區級非遺項目40項,其中包括“斗門水上婚嫁習俗”“裝泥魚習俗”兩項國家級非遺項目、“裝禾蟲習俗”等7項省級非遺項目、21項市級非遺項目。
近年來,斗門區高度重視非遺項目傳承與發展,鼓勵和支持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開展非遺傳承傳播活動,采取各種舉措切實做好全區非遺項目保護傳承。
今年,珠海斗門新挖掘斗門蕉芋粉制作技藝、白蕉海鱸魚疍家腌制技藝、古春堂古法草本涼茶制作技藝、斗門咸肉粽制作技藝、獺山米酒釀制技藝等5個項目,列入區級非遺名錄,推動鄉村優秀文脈更好地傳承,煥發鄉村傳統文化魅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