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解說】即便是周末,85歲高齡的吳秀滿也會在清晨走過家門口的水門巷,打開千年前的“古海關”福建泉州市舶司文史紀念室的大門,簡單打掃后,靜靜地等待來客。20多年來,吳秀滿一直自發地守護著這里,一磚一瓦都牽動她的心弦。7月24日,記者走進泉州市舶司紀念室了解吳秀滿老人和市舶司的不解之緣。
【同期】泉州市民 吳秀滿 整天(每天)早上來掃掃、晚上來關門,是這樣。就這樣克服著,我也是這樣堅持下去就是了。2021年7月25號,申遺成功了,那我就高興了。
【解說】吳秀滿是抱養來的孩子,從1歲起就住在水門巷附近上帝宮巷的養父母家里。養父母對吳秀滿十分寵愛,幾乎事事都依著她。長大后通過學習和詢問當地老人,吳秀滿才知道,這里曾是“古海關”。
【同期】泉州市民 吳秀滿 我是跟我媽媽、爸爸從印尼回來。但是那個時候不是坐飛機的,是坐船的。到我已經大了讀書的時候,就是跑那個上面一些屬于我們的,兩個亭一個叫做清芬亭,就在上面(北面),所以這個地方風景很好,就感覺很有意思。
【解說】生性活潑的吳秀滿發動起周邊的鄰居老人,在2002年左右成立了“市舶司遺址文物保護小組”,義務保護、宣傳“古海關”泉州市舶司,并多方走動,籌建修復水仙宮遺址,建設市舶司紀念室。2010年,由吳秀滿等人籌建的泉州市舶司文史紀念室正式對外開放。當時的紀念室相對簡陋,墻上貼著由一張張老照片構成的泡沫板,以及市舶司的歷史與功能介紹。
【同期】泉州市民 吳秀滿 我們那個時候沒有錢,我們就想辦法說沒錢要怎么辦。沒有錢就要向群眾、愛心的人士發動起來捐資。有的捐了一百、有的捐兩百、有的一千、有的一萬是這樣,那越來越多了。蓋好了我們就整理一個館,簡單的館,那就給外國(友人)來參觀。
【解說】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項目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6處世界遺產。該項目由22處代表性古跡遺址及其關聯環境和空間構成,市舶司遺址就是其中之一。吳秀滿告訴記者,古城原有7個城門、7個水關,水門水關就在此地;古代蕃人會將商船外舶在港口,再換小船沿水路到市舶司繳稅清關。續存近400年間,泉州市舶司見證了宋元時期泉州海外交通和港口貿易的盛景。
【同期】泉州市民 吳秀滿 你如果沒有維護下去,(遺址)沒有了,那下一輩根本這些還是不知道你里面(是)什么東西。這個是千年的古海關,貿易的。這個說起來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堅持下去,我說我要一直保護下去,到我最后不會了(走不動了),那就算了。
【解說】如今的文物保護小組建立起輪流值班制度。而吳秀滿依然堅持每天到市舶司文史紀念室,風雨無阻。兩本放置在展廳的筆記本已經泛黃,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觀展記錄。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用不同的語言寫下了對市舶司、對泉州的印象。 柯寧 洪若淇 福建泉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