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推進百花臺民俗文化綜合體項目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下好“關鍵棋” 激活古城北
日前,百花臺民俗文化綜合體項目在潮州中山路與太平路交界處正式動工。
百花臺民俗文化綜合體項目位于古城北部片區的核心,是古代潮州府衙所在地。根據規劃,項目將建設城隍民俗文化館、古城旅游集散中心、商業街區、民宿、百花臺景觀等,成為有民俗文化印記、有旅游集散功能、有商業消費業態的文商旅綜合體。
對于潮州古城而言,百花臺民俗文化綜合體項目是激活古城北部的“關鍵棋”,更是全方面提升潮州古城、打造世界級文化旅游體驗目的地的重要事件。
●肖燕菁
現狀▶▶
歷史底蘊深厚
舊府衙片區亟待重振
潮州古城地勢北高南低,葫蘆山、金山、筆架山環拱古城,韓江自西向東南斜貫潮州城區,形成了古城“三山拱護,一水環流”的自然風貌。自宋代形成的外曲內方的城圍體系和四橫三縱的棋盤式道路格局保存至今。
潮州古城的建設,是從古城北部開始的。“潮州古城的行政中心,最早是在金山腳下。州治所在背枕金山,緊鄰韓江,十分講究。到了明朝,府衙遷往如今昌黎路上鎮海樓的位置。”潮州市文廣旅體局古城保護與發展工作科科長、潮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陳夏陽介紹,以州治、府衙所在為中心,街區開始發展,潮州古城也不斷擴展。宋代,街區可能就分布在州治周邊一帶,開元寺所處的位置已經是城郊了。而到了明代,古城南邊開始發展起來,出現了南門十巷。從金山下到昌黎路,潮州古城隨著府衙位置的變更一路向西南擴展。
以尚未完工的百花臺民俗文化綜合體項目(下稱“百花臺項目”)為著眼點,可以看到潮州古城文脈所在與其曾經的輝煌。
百花臺項目背靠的金山是重要的文化名山。宋代,潮州知軍州事王漢大規模開辟金山,使其日漸成為觀景勝地,文人墨客紛至沓來并勒石于此。與百花臺項目緊鄰的是廖厝祠,始建于清代,是潮汕地區祠堂與宅第同時布局營建的代表作,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為潮州“百家修百厝(祠)”重點項目之一。不遠處的太平橋是宋代潮州子城護城河上的橋梁,是宋代潮州城市建設的重要見證。百花臺項目的西南方向是正在建設中的鎮海樓項目,鎮海樓作為舊府衙的代表性建筑,是潮州府“一府管九縣”輝煌歷史的見證,“府衙鐘聲”更是潮州舊八景之一。此外,海陽縣儒學宮、府學宮、城隍廟也匯集在古城北部,舊府衙片區是潮州古城千年文脈的重要依托。
陳夏陽認為,潮州古城北部是潮州最具歷史厚重感與文化底蘊的區域。潮州鎮海樓(舊府衙)復建工程與百花臺項目是潮州激活古城北的兩步“關鍵棋”。
2021年1月,潮州市出臺《潮州古城提升行動計劃(2020—2025年)》,列出第一批26個重點項目,百花臺片區建設項目位列其中。
百花臺民俗文化綜合體項目將和鎮海樓、廖厝祠等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對于延續千年歷史文脈,凝聚海內外潮人精神力量,共同把潮州建設得更加美麗具有積極而深遠的意義。百花臺民俗文化綜合體項目將建設成為潮州文化旅游的新地標,高端典雅的古城“客廳”,進一步彰顯潮州深厚文化底蘊。
破局▶▶
緩解“南熱北冷”現象
延展古城文旅空間
潮州古城有著“南富北貴,東財西丁”的空間格局。“南富”指古城南片為古代商賈財富聚集之地,包括潮州十大名巷及眾多大型宅邸。“北貴”指古城北部,即百花臺所在片區,為歷代府衙縣署、學宮、城隍所在,位置居全城之上,統領全城,是重要政治、教育、軍事署衙、商業生活中心所在。“東財”是因古城東面臨江,水陸交通便利,故行棧櫛比,商賈云集,是閩、贛經水路貿易之地。“西丁”指古城西片作坊集聚,手工業生產基地,工匠云集。
潮州的公共服務中心早已搬離古城,“北貴”不復存在,但“南富”仍然聚集著人氣。
從區位上,潮州古城以北為工業區和鄉村、郊區,潮汕高鐵站、潮州市區主要居民區皆位于古城西南方向。游客自然從古城南部進入牌坊街,再步行至廣濟橋,到開元寺后,多數游客已覺得疲倦,便選擇折回酒店、民宿。古城北部的城隍文化、舊府衙歷史、金山的摩崖石刻、學宮等時常被游客遺漏。
每當夜幕降臨,古城“南熱北冷”的現象尤其突出。南部商鋪燈火通明,游客熙熙攘攘;北部許多店鋪已經早早打烊,且許駙馬府、己略黃公祠等景點的營業時間已過,對于游客而言,古城北缺少吸引力。
目前,潮州鎮海樓(舊府衙)復建工程正在抓緊推進中,建成后將成為潮州古城旅游的重要地標。百花臺項目與其相呼應,成為激活古城北的關鍵,也延伸出一條以潮州歷史文化為主題的游徑。當游客在鎮海樓打卡后,再步行500余米即可到百花臺民俗文化綜合體,進行休憩、觀賞、購物,感受潮州城隍文化,再可繼續步行到中山路的“木雕一條街”。
陳夏陽表示,真正的激活古城北是要讓游客有動力自發在古城北停留、游覽。“牌坊街長達2公里,一口氣走下來肯定是累的。特別于牌坊街北部,每間隔300米到500米左右,需要讓游客獲得興奮點,可以是游覽的景點、或者是休息喝茶的地方、看戲聽曲的場館等。百花臺項目建成后,潮州牌坊街與中山路、西湖公園之間有了一個中轉的休息點,游客也更愿意往下走到中山路、西湖公園,中山路的工藝美術、涵碧樓的紅色文化也能被更多游客認識。”
提升▶▶
延長游客停留時間
打造高品質文化古城
百花臺民俗文化綜合體項目相關負責人認為,潮州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但在旅游發展上也存在短板。目前,潮州以文物點為主的旅游景點規模小,缺乏包裝和策劃,缺少旅游配套建設,整體形象不突出,吸引力不高;旅游景點種類比較單一,缺乏休閑娛樂度假功能的景區。此外,景點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古城區周圍,游客停留時間較短。要改變目前這種狀況,就必須建設具有較大規模、較高文化性、娛樂性、較完善的配套設施,集觀光、休閑、文化、娛樂、度假于一體的旅游景區。而百花臺民俗文化綜合體項目正是順應這種需要而開發建設的。
百花臺民俗文化綜合體項目將配備古城旅游集散中心、城隍民俗文化館、商業配套、百花臺景觀設計等。其中,古城旅游集散中心植入接待宣傳、文化展示、公共服務、特色體驗等功能,采用新技術、智能化等科技手段,打造古城低碳實踐的新標桿。古城旅游集散中心的設計將大大提升古城整體旅游服務水平和游客體驗。
7月6日,潮州召開扎實推進文化強市建設大會。會上強調,要強化文化和旅游產業雙向融合,將潮州文化注入“食住行游娛購”全鏈條,發展文旅夜經濟、夜市場、夜消費。
目前,潮州夜間旅游主要存在游客數量少、活動區域窄、消費金額低、缺乏體驗項目、未能形成有效的引導消費鏈條等不足,還需要引導客流均衡流動,從而達到依托地方傳統特色文化,調動游客消費動機,刺激旅游夜經濟發展的目的。
韓山師范學院地理科學與旅游學院·潮菜學院副院長吳雁彬認為,對于生活在古城里的居民來說,夜間消費需求的滿足程度是衡量一個城市溫度和生活歸屬感的重要指標;對于游客而言,夜經濟的蓬勃發展不僅意味著更廣闊的旅游消費時空,更是能讓其深度感受潮州古城的特色與氣質。
古城北或可成為潮州發展夜經濟的重要發力點。當以鎮海樓、百花臺項目等為節點的潮州古城北部游徑打通后,游客在潮州古城停留的時間將大大延長。從走馬觀花“吃飯看廣濟橋”的半日游,轉變為時間跨度更長、更具深度的文化游。兼具旅游集散功能與商業消費業態的百花臺項目則將成為古城北部夜經濟的重要支撐點。
如何將潮州文化注入“食住行游娛購”全鏈條?潮州古城北部將是重要發力點。目前,盡管潮州古城南部人氣較旺,但仍以小吃美食與民居建筑為主體,難以體現潮州古城文化底蘊所在。而古城北部為舊時潮州府衙所在,學宮、城隍也都聚集在此,激活古城北部,是對于潮州歷史底蘊的強調與對潮州歷史文化資源的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