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村”的共富路:村美人和產業興
本報訊 (記者 舒旭影) “這些年,我們在家門口就能兌換歐元,省時省力。”近日一大早,青田縣方山鄉龍現村的村民吳大伯來到村委大樓順利兌換了1000歐元。這個在2012年誕生的全國首個村級外幣代兌點,年兌換量最高可達1000萬歐元,真正實現了村民辦理不出村、華僑代辦不回國。
龍現村的華僑分布于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儼然一個“聯合國村”。這幾年,該村“回來看一看、走一走”的華僑越來越多。這個以僑為橋的小山村,蹚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綠色發展之路。
(資料圖)
龍現村現任黨支部書記、村民委員會主任吳立群是西班牙歸國華僑,在事業順風順水時,他看中了國內的發展前景。2017年,回國后的他第一時間投身家鄉建設。
在龍現村“當家”這幾年,吳立群從村容村貌抓起,推出了垃圾分類、公廁革命、環境整治等,讓村民形成了文明衛生和愛護家園的良好習慣,村內各類景觀質量水平也得到明顯提升。如今的龍現村隨處可見錯落有致的農家小院,格調清新的文化墻,家家戶戶用花卉將房前屋后裝點得生機盎然。
環境美了,游客也接踵而至,龍現村的農家樂、民宿等發展得如火如荼。吳立群帶頭承包了村廢舊小學教學樓,修繕改建成“稻魚共生”農遺主題餐廳。他還通過“千企結千村”等項目完成方山鄉首家精品民宿“半畝魚宿”項目建設。
“現在不少游客來村里游玩、休假,我們店里紅燒田魚、田魚干炒粉干、五加皮燉豬腳等菜肴很受消費者喜愛。”2019年返鄉經營“半畝魚宿”的吳勇強說,現在店里的生意一直不錯,他打算擴大經營規模。
為了更好地推動村里的農旅融合發展,2019年起,龍現村立足文化資源優勢,引僑引資推進農遺研學項目落地,創新推出農耕展示館、鄉村水利館、僑鄉貨幣館等14處展館。
在展館打造之際,僑胞們紛紛拿出閑置住房積極籌建民俗綜合體建設,無償提供十幾處場地建設各類文化館、陳列館。“僑鄉貨幣陳列館”各國貨幣均來自于各國鄉賢捐贈;“僑心向黨·家國情懷展示館”獲得厄瓜多爾青田同鄉會捐贈伍萬元;“票證時代陳列館”票證票據多數來自于方山鄉鄉賢聯誼會支持。
鄉村旅游,不但要游客吃好、玩好,休息好。回家的時候,還能夠買到稱心如意的旅游禮品,龍現村適時推出田魚、田魚干、稻魚米、高山綠茶等伴手禮,讓游客回歸時滿載而歸。
村里的黨員干部們為此還成立了稻魚共生產業紅色聯盟。在吳記米坊服務點,他們對農戶的米進行統一包裝、上架,提供24小時稻魚米無人銷售服務,游客只要感興趣,直接掃碼付款就可以拿走。吳記米坊的對面,還有一處返鄉鄉賢打造的稻花香釀酒坊,用來收購農戶們的稻魚米釀制龍現特色稻魚米米燒。
“銷售旺季的時候,我們一個禮拜可以幫助農戶賣米1萬斤。在去年,稻魚共生紅色產業聯盟就幫助了80余戶農戶增收200余萬元。”吳立群說。
有了產業支撐,村民的口袋鼓了。“我們的稻魚米和田魚干現在不愁賣。”村民伍麗珍說,自己和丈夫靠著養田魚、做田魚干、開農家樂,幾年時間蓋起了小洋樓,開起了小轎車,還在縣城買了房,年收入最多時超過一百萬元。
今年,龍現村又迎來了從美麗鄉村邁向未來鄉村的新發展。作為浙江省第一批未來鄉村試點村,生態數字旅游公廁、AI互動大屏、智能導向標牌、農遺龍現全景智圖、電子導游系統等一批科技感十足的設施開始在村里投入使用,“未來鄉村”實景正徐徐照進現實,這個華僑村的共富故事還在繼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