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海口7月18日電 題:藍碳國際合作如何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供新動力?
【資料圖】
——專訪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王勝
中新社記者 楊旭 尹海明 王子謙
應對氣候變化和實現可持續發展是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緊迫任務。當前,國際藍碳合作已從科學研究階段向納入國際氣候治理方向不斷推進。
為什么說藍碳國際合作已迫在眉睫?中國參與全球藍碳治理的切入點在哪里?同為南海沿岸國,中國與東盟國家的藍碳合作將帶來哪些積極作用?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王勝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作為新興領域,藍碳國際合作必要性和迫切性體現在哪里?
王勝:藍碳國際合作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途徑。從全球層面來看,主要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暖趨勢。全球升溫,氣候風險越來越高。2015年,各國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簽署《巴黎協定》,規定應立即明確國家自主貢獻減緩氣候變化,碳排放盡早達到峰值,在21世紀下半葉實現碳中和。而要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必須減排增匯,推動藍碳發展,尤其是推動藍碳國際合作。
從國內發展層面來看,中國于2020年9月向世界宣布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中國要向全球履行“雙碳”目標的莊嚴承諾,要推動自身產業向低碳甚至零碳方向發展。中國正從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邁進,推動藍碳國際合作,將促進海洋產業的藍色高質量轉型與發展。
中新社記者:中國與東盟國家都面臨氣候變化的挑戰,應如何開展藍碳國際合作?
王勝: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趨勢,中國提出“雙碳”目標,東南亞許多國家也宣布了碳中和的時間表和路線圖。中國與東盟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具有廣闊的合作空間。南海是地區沿岸國家的共同家園,利用南海碳匯資源,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是中國與東盟國家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認為,中國和東盟的藍碳國際合作可從以下方面展開:
一是提高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加強藍碳合作的意識。可充分依托博鰲亞洲論壇“對話海南”等既有國際交流平臺體系,設置藍碳合作議題,加強學術研討,推動中國與東盟各國交流合作。建立藍碳學術交流、技術和設備展示、項目發布機制,以國際會議、論壇、展覽會等形式,探討未來藍碳發展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業態。推動雙方智庫共同搭建藍碳務實交流與合作平臺,加大藍碳科普宣傳,設置相關學術議題,共同增強海南和東南亞民眾的藍碳合作意識。
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對話海南”分論壇。中新社記者 駱云飛 攝二是攜手合作,增強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的話語權。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東盟已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處于快速發展之中。中國與東盟國家應攜手推動在全球氣候治理和海洋治理進程中平等地表達關切,共同建立合作機制,制定聯合行動計劃,實施海上務實合作項目。爭取推動中國和東盟國家通過發展藍碳實現安全與發展的訴求,獲得國際社會的理解和支持。
三是積極參與國際藍碳市場機制建設,利用藍碳資源提升自身在碳市場上的議價能力。全球藍碳交易市場建設尚處萌芽狀態,中國與東盟國家應利用自身藍碳資源優勢,積極參與到全球藍碳交易市場建設的具體步驟和戰略框架中,爭取提升在全球藍碳市場中的話語權和議價能力。
“藍碳倡議”國際會議人員考察中國海洋生態環境。中新社發 楊志禮 攝中新社記者:中國與東盟的藍碳合作對深化南海合作有何積極作用?
王勝:藍碳合作有可能成為推動南海低敏感領域合作的樣板。藍碳屬于低敏感的環境和氣候變化議題,有納入國際氣候變化治理體系的趨勢。東盟國家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為深刻的地區之一,南海地區是全球“藍碳”資源分布最為豐富的區域,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國的紅樹林面積均在全球位居前列,開展中國與東盟國家藍碳領域合作,潛力巨大,如能推動有效合作,將成為南海低敏感領域合作的一個樣板。
推動與環南海國家間的藍碳產業合作可有效凝聚南海合作共識。以碳匯漁業為例,這是中國與東盟國家在南海地區可能較有前景的未來合作產業。捕撈業是很多東南亞國家的重要支柱性產業,“碳匯漁業”不僅可以做到“減排增匯”,甚至也可以減少南海沿岸國在南海地區的非法捕撈,避免漁業糾紛和漁業沖突。
南海進入伏季休漁期,海口新港碼頭大批漁船回港靠泊。中新社記者 駱云飛 攝中新社記者:中國和東盟在藍碳環境保護領域有哪些合作空間?哪些方面可成為合作突破口?
王勝:雙方可以加強在藍碳環境修復領域的合作。中國與東盟可在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修復珊瑚礁、紅樹林、海草床、海岸帶河口、海岸沙丘以及加強相關濕地生態系統監測與研究等方面加強合作,積極保護好自身的藍碳資源優勢,增加碳匯。
海南省瓊海市龍灣海濱紅樹林。中新社發 蒙鐘德 攝另外,還可推動海上新能源產業領域合作。2021年9月,中國宣布不在海外新建煤電項目。許多東盟國家海上能源豐富,可積極利用海上風能、海洋溫差能、海洋波浪能、海洋潮汐潮流能等,構筑“藍色”能源體系,有利于保障自身生活與生產安全。
中新社記者:藍碳在各國尚處于起步階段,中國如何在科研、產業、人才等領域加強與國際合作?
王勝:一是加強藍碳技術、政策和規則研究合作。整合國內優質學術資源,加強與國內外相關智庫、科研機構的多學科協同攻關合作,加快明確藍碳的評估、監測、計算標準,完善藍碳保護法律法規,明確藍碳交易的范圍和對象。加快制定可在全球推廣的海洋碳匯模式和標準體系。
二是密切跟蹤、視情參與相關國際組織發起的各類“藍碳倡議”和相關工作組。鼓勵國內涉海智庫、科研機構積極加強與國際組織和相關研究機構開展多層次的交流合作。特別應加強與東盟國家的藍碳合作,組建中國—東盟國家間跨國科學研究合作團隊,支持藍碳示范合作項目。
三是探索開展藍碳增匯示范性項目合作。借鑒國內外先進技術、模式,積極謀劃濱海濕地和紅樹林增匯、生態漁業養殖增匯、海洋微生物增匯、貝類藻類固碳、海洋碳中和示范等藍碳示范性項目。積極探索藍碳增匯項目開發帶來的“外溢”效應,有效帶動海洋生態旅游、海洋休閑漁業、藍碳技術服務、藍碳金融等海洋產業新業態的發展。(完)
受訪者簡介:
王勝,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致力外事和南海問題研究20余年,深度涉獵國際關系與地區安全戰略、南海權益、島嶼發展、海南自貿港建設等跨領域,發表和出版了《非傳統安全與南海區域開發合作》《海南服務周邊外交的探索與實踐》等100多篇學術論文和10余部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