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期】遼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孫天舒
我們中國對外的世界的稱呼是China,其實還有一個世界稱呼就是遼(代)契丹的音譯“Китай”,我們的北方的遼文化原來這么強盛,可以在世界當中來代表中國,那么他的這個最好的一個載體瓷器卻相對的沒落了,所以這個點非常觸動了我。
【解說】遼代陶瓷簡稱遼瓷,距今已有1100多年歷史,但是傳承過程中,遼瓷工藝斷檔近300年,在沒有相關史料、不知配料與技法的情況下,恢復遼瓷技藝困難重重。2017年,歷經多年打磨,經過數百次實驗,“85后”遼瓷傳承人孫天舒成功破解遼瓷技藝“密碼”,并申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資料圖)
【同期】遼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孫天舒
對于遼瓷來說,你既要做它的聲譽的一個傳播,讓大家知道什么是遼文化?什么是遼瓷?那么也要對于整個技藝深入的恢復。所以在這一段,我們不僅僅是要做陶瓷,而是要做這個文化,也要挖掘這段技藝。
【解說】因為對瓷器長久的喜歡與好奇,研究生時孫天舒報考了陶瓷方向的專業,在不斷學習的過程接觸到了遼瓷,并愛上了遼代文化。為了盡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全國各地各類陶瓷的制作方法,孫天舒曾走訪全國各大窯口,開始了對遼瓷古老工藝的探查和研究,并決心用自己的雙手讓遼瓷技藝“重生”。
【同期】遼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孫天舒
因為你不做我不做,那這個文化誰來做呢?那么它總要有一個人來去先做這個技藝,然后再來引這個文化,所以最早的時候,一個信念就是我是這個專業的畢業的學生,也是家鄉人,應該對家鄉的文化去做點事。
【解說】孫天舒告訴記者,陶瓷制作是一項體力與耐力并存的工作,對力量有著極高的要求,對女性工作者并不友好,尤其是面對技藝失傳的遼瓷,要重新解鎖配料與技法,恢復之路并不平坦,考驗孫天舒的不僅是身體上的消耗,更多的是心理和精神上的壓力。
【同期】遼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孫天舒
印象最深的就是開一次窯門壞一次,因為我知道我能到燒的那一步,我前期是做了大量準備工作的,看原料、制作,包括裝飾等等,而且能到最后一遍燒的時候,前面也是要經歷過兩次三次甚至更多的燒造的這一塊,因為我覺得我每一次我好像都很有動力的去試驗,當你所有的覺得可調的參數都調完還沒成功的時候,那個時候的壓力真的是挺大的。
【解說】孫天舒介紹,器物扁身是遼代陶瓷的最大特點,而一般的窯口多為同心圓,這就為遼代陶瓷的制作增加了極大的難度。一度一度改變窯口溫度、一點一點調制材料配比,經過長時間的反復試錯和不斷總結,孫天舒終于燒制出了從色彩、密度、手感、音感均能媲美出土文物的遼瓷器物。
【同期聲】遼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孫天舒
畢竟它之前也空檔了這么長的一個時間,能做出來可能真的是一份眷戀和一份幸運,做不成可能也是一個常態,只是我更愿意去多試一次,再多試一次,可能就慢慢的總結出了一個經驗,最后也確實很幸運,就把這個恢復期走完了也走成了。
【解說】如今承擔著發展遼瓷文化使命的孫天舒,成立了遼瓷文化產業園,建立了遼瓷展館,并將精力放在研制遼瓷創新品上,擁有的部分專利填補了國內外空白,產品也被納入國禮用瓷。同時,為了更好普及遼瓷文化,孫天舒通過遼瓷文化進校園、開辦公益制瓷培訓班等,讓遼瓷走進大眾視野。
【同期】遼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孫天舒
我們現在的這個定位,是用可以使用的千年文化,做拿得出手的遼寧禮物,那么為了這一個千年文化,我們愿意做的是在文化上更深的去探究和傳播,所以我們在教育這個板塊,不論是培訓還是課程,我們未來也會走得更深,也會想走得更廣。那么遼寧禮物這一端,我們也想把這個技藝,目前擁有的多項知識產權保護的一個技藝,來呈現出更多的一個禮品的形式,讓更多的人知道和能來使用,讓每一個走出遼寧或走進遼寧的人,都知道我們有一個文化名片。
王藝霖 沈陽報道
關鍵詞: 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