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笑冰研究員在2022年度紅山文化高峰論壇上做主題發言。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相關資料圖)
中新網內蒙古赤峰7月16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世界考古研究室副主任賈笑冰研究員提出,紅山時代是政教合一的“巫教時代”,經過后世延續發展,紅山時代盛行的“巫教”逐步演化形成儒教,成為影響深遠的儒家文化的核心特質,因此可以說,紅山文化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核心特質的直接源頭。
以“比較視野下的紅山文化與中華文明起源探索”為主題的2022年度紅山文化高峰論壇,7月15日至16日在紅山文化發祥地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舉行,賈笑冰研究員在論壇上做《中華文明直根系的考古學解讀》主題發言交流時提出上述觀點。
他說,在古代中國祭祀神靈的儀式中,充當人神溝通的媒介之人叫做“巫”,其與西伯利亞和通古斯的“薩滿”有著極其相似的職能。
在紅山時代,隨著“公眾巫術”逐漸增多,巫術活動更多與社會整體利益的訴求聯結在一起,神權與王權、宗教與政治相結合實現“巫君合一、巫王一體”。一方面,這使得一次巫術活動的規模與參與人員增加、且從事巫術活動的巫師逐漸專業化;另一方面,先民在意識到強迫和壓制神靈無法取得有效結果的時候,則轉向以樂舞、獻祭來取悅神靈的做法。
賈笑冰指出,隨著紅山社會進一步發展,祭祀活動這種神權、宗教權日益與社會政治緊密結合,巫術活動中的“禮”和“儀”進一步系統化、理性化,形成禮制,在西方演變為倫理宗教,而在中國,則演變為處理社會關系的禮樂制度,最終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以儒教為核心的儒家文化。
他介紹說,紅山文化禮儀類遺存包括祭祀活動遺存、埋葬類遺存、混合型遺存,祭祀對象分別為天神(燎祭,祀天神)、地祇(瘞埋,祭地祇)、人鬼(祼禮,享人鬼)。
根據《周禮》《禮記》等中國古典文獻記載的古禮體系,祭祀主體等級不同,祭祀場所規模不同;祭祀對象不同,祭祀方式不同;祭祀對象等級不同,祭品種類、組合不同;唯玉為葬,玉禮器及組合象征顯示身份等級。
紅山文化禮儀活動與古禮相對應有三級中心,以牛河梁遺址群為代表的紅山文化禮儀中心;以胡頭溝遺址群、東山嘴遺址群為代表的區域禮儀中心;以半拉山遺址、田家溝遺址、草帽山遺址為代表的三級禮儀中心。
賈笑冰認為,除了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核心特質的直接源頭外,紅山文化在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過程中,還發揮出一系列重要特色作用:一是不晚于距今5500年,完成中國史前時代第一次制度創新,以祭祀禮儀、玉禮器使用為核心,形成整合紅山社會的制度;二是以文化認同形成兼容并包的彈性社會,已具有社會上層禮制基于等級的一致性,社會生活的多樣性;三是文明互鑒、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紅山社會上層遠程交流網絡的重要參與者,已與長江流域凌家灘文化進行長距離互動;四是影響深遠,發源于紅山文化的天神、地祇、人鬼的古代宗教體系貫穿中國傳統文化始終,紅山文化以玉明禮、以玉比德的玉禮制、玉文化,后期甚至擴展至整個東亞地區。
賈笑冰表示,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考古學界要堅持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弘揚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