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新網北京7月7日電 (記者 閆曉虹) 在當前中國“雙循環”戰略格局下,愈來愈多中國企業希望通過出海拓展全球市場,實現持續增長。對此,企業如何選擇出海目的地,以及如何在海外扎穩腳跟,已成為當前的關注熱點。
記者7日獲悉,“第二屆加速提升中國企業國際軟實力論壇”在中國貿促會的指導下召開,中國貿促會領導、智庫專家以及三十余家中國企業國際化發展領軍代表共同探討出海新機遇下中國企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等。一方面,在技術創新與產業變革的大背景下,依托原有的制造業和供應鏈優勢,中國企業出海正處于蓄勢跳躍到一個全新發展階段的關口,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機遇;另一方面,國際局勢與商業環境的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在增強。但不管環境如何變,全球化越來越成為中國企業的一個必選項。除了科技互聯網、新能源等行業的出海意愿依然不減,近幾年還涌現出智能制造、智能穿戴、智能汽車等新興行業,成為中國企業出海的一股新勢力。
中國貿促會副會長張少剛在論壇活動的開幕致辭中表示,在中國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過程中,如何提升中國企業的國際軟實力,是國家長期關注的重要課題。
與會專家指出,人才是衡量一家企業國際化程度的重要指標,越來越多的國內AI等高科技、智能制造企業布局海外的研發中心,愿意用高薪聘請技術實力強、管理經驗豐富的海外人才,提升自身競爭力。中國出海企業在海外人才戰略上也面臨著一些挑戰。
同時,對于中國企業來說,出海的大發展不僅體現在數量上,更體現在質量上,從早期性價比高的加工產品出海,到技術出海、模式出海,更多的中國企業開始需要在海外塑造品牌影響力。領英中國營銷解決方案事業部總經理蔡曉丹表示,當前中國企業出海有三大變化: 第一,出海實力發生了至關重要的變化。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從OEM貼牌代工,到ODM研發設計,到OBM自主品牌,中國企業也越來越重視科技研發,不再是原來的主要靠“低價格+高產能”優勢組合去打市場;第二,出海的路徑與目標也發生了改變。一些出海新勢力:科技、光伏、智能制造等領域,他們打破這樣的傳統發展路徑,而是一早就進行全球化布局;第三,營銷訴求也和過去不太一樣,很多企業不僅僅是只是關注短期的銷售回報,而是開始思考,如何讓更多人知道中國企業,先進的技術能力、專業的服務能力,甚至是在專業領域的思想領導力或關注人文關懷的企業文化價值觀等。
與會專家建議,相對于人員數量、銷售額、廠房設備等硬實力,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應注重提升五種軟實力,即國際化思維、全球化布局、精準的市場定位能力;高強度的研發投入、可持續的科技創新能力;建一流的標準、質量、服務、品牌、模式的能力;把握產業鏈供應鏈關鍵環節、整合全球優質資源的能力;履行社會責任、開展合規經營、有效防控風險的能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