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廣州7月6日電 題:廣州花都:激活祠堂資源 振興鄉村文化
作者 蔡敏婕 馮理聰
在有剛正不阿“鐵漢公”之稱的黃皞“鄉賢櫟坡公祠”開設家風課堂,在以孝道傳家的塱頭村“黃氏祖祠”前修建孝道文化主題園……近年來,廣州市花都區加強祠堂保護利用,把祠堂作為推動鄉風文明建設、豐富村民文化生活的載體。
【資料圖】
花都區位于廣州市北部,是廣東僑鄉之一,旅居巴拿馬的華僑華人大多數來自花都。
祠堂,是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是研究家族遷徙、繁衍以及古建筑的文化,是傳承優秀傳統的教育基地,是海外同胞看得見的鄉愁。
據介紹,花都的海外華僑華人回鄉的第一件事是拜祭祖宗。祠堂不但可祭祀、議事,還是村民學習娛樂的地方,祠堂里有家規家訓,村民在這里接受文化教育。
守護精神文化家園
祠堂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宗族世家的特有禮儀和文化內涵,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祠堂文化資源,對于打造農村精神文化家園具有重要意義。
據介紹,花都祠堂大都是典型清代嶺南民間宗祠式建筑。每座祠堂都少不了雕塑和壁畫,花、鳥、蟲、魚以及人物等嵌砌于祠堂壁上,留給后人彌足珍貴的建筑標本和藝術瑰寶。
目前,花都區在冊的壇廟祠堂有306座。為實現對祠堂建筑的有效保護,花都區制定文物監管機制,不定時走訪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祠堂,一經發現盜竊、盜掘、非法經營、走私、破壞文物等緊急情況,及時報執法部門開展相關查處工作。對因重點工程需異地遷移重建的祠堂,組織專人密切跟蹤,確保按照原形制、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復建。從2008年開始,花都區通過有計劃、按步驟地對文物保護單位進行搶救性維修,實現了古村落文物完好率達到95%以上的目標。
在鄉賢宗親的捐助支持和村民踴躍參與下,一大批名祠、古祠獲得修繕重建。截至目前,在各祠堂舉辦各類文化活動或演出500余場次,對當地村民的道德教化、禮儀培養、家風家教、文化熏陶等起到了潛移默化的效果。
花都區纏崗村祠堂 黃柱 攝用活革命舊址
花都是一片紅色的革命熱土,擁有豐富的革命文物和紅色文化資源。近年來,花都區推動紅色地標亮起來、紅色故事活起來、紅色基因強起來。
花都區制定印發相關措施,“一址一策”對鄉村紅色文化資源分步驟實施搶救修復、重點修葺、整理開發,共梳理出革命斗爭遺址28處,其中利用祠堂開展革命斗爭的遺址就有10處。
花都區利用花縣第一屆農會舊址——花東鎮九湖村王氏大宗祠、紅四師成立大會遺址花山鎮花城村福蔭祠,打造了花縣農運史跡展、工農紅軍第四師歷史陳列展等一批主題鮮明、形式新穎的精品展陳展示,使紅色資源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發展鄉村文化旅游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近年來,花都區注重在祠堂的開發、利用和活化上下功夫。因地制宜建成村史館、農耕館、家訓館、娛樂室、道德講堂等。
與此同時,當地推進文明建設,與村民委員會依據村規民約完善舉措,整治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厚葬薄養等問題,妥善化解鄉村鄰里糾紛。花都區梯面鎮紅山村、炭步鎮步云村、花山鎮小?村被評為“全國文明村”。
目前,花都現存規模較大、保存較為完整的古村落有20多個,塱頭村和洛場村還入選廣州鄉村旅游示范點。
炭步鎮有塱頭村、茶塘村、藏書院村等古村落,是花都現存古村落最為集中的鎮,其中塱頭村2014年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古村落中祠堂舊居林立,習俗活動豐盛,為鄉村旅游提供了寶貴的資源。
此外,花都區挖掘晚清名臣駱秉章、“鐵漢公”黃皞、“肅貪先鋒”畢梅谷等花都本土歷史名人等文化資源,有揚棄地予以繼承。
例如,將光祿大夫家廟打造成廉政文化教育場所,在花東鎮水口營村宏商公祠舉辦商衍鎏商承祚事跡陳列展,在炭步鎮塱頭村引入國學培訓機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完)
關鍵詞: 家規家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