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中新網成都6月28日電 (記者 安源)成都武侯祠博物館于28日召開新聞通氣會,向媒體公布今年新發現的8通清代碑刻情況。
據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副館長馬萍介紹,今年(2022年)2月,武侯祠博物館在原狀陳列提升工程中發現諸葛亮殿北壁木框有磨蝕現象,對其進行更換時周邊抹灰層剝落,顯現出墻體內被封護碑刻的一角。經專業機構墻體掃描和清理,共發現15塊碑石,根據空間位置和碑文內容,判斷其分屬8通碑刻。
通氣會現場。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供圖全部碑刻年代前后跨度150年,年代最早的為最早為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距今350年;最晚為1821年(清道光元年),距今201年。
碑文內容多樣,含四川主政官員題記、乾隆朝狀元書《出師表》、武侯祠祭祀活動記錄、文人墨客訪謁留書畫等。其中5通碑刻在清道光年間纂修的武侯祠歷史專志《昭烈忠武陵廟志》中有所記載,本次發現與其相互印證;另3通碑刻未見記載,是對武侯祠歷史的重要補充。
本次新發現的《眼底江山》碑,其作者是時任四川按察使宋可發,1672年奠定武侯祠今日建筑格局的大規模修繕工程便由他發起主持。此碑為武侯祠現存其唯一真跡,可謂跨越350年的時空對話。當時的四川戰火甫定、百廢待興、人心思安,宋可發以重修武侯祠為契機,凝聚共同價值,喚醒善謀圖強的意志。
《再捐祭產碑記》則再現了乾隆盛世武侯祠祭祀活動的壯觀景象。“廟貌巍峨,士庶咸集”,人們為“景仰宗臣,斯文同光”之心意,沐“功蓋當時,澤流后世”之榮光。
媒體拍攝清代碑刻現場。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供圖成都武侯祠博物館陳列展覽部主任尹恒表示,原狀陳列提升項目還在有序地推進,在完成碑體的清理保護后,將這些石碑展示出來,利用多元技術解讀碑刻背后的故事,豐富武侯祠文化內涵,給予觀眾盡更加豐富多元的觀展體驗。
據悉,碑刻發現至今,在專家顧問的指導下,武侯祠博物館(全國三國文化研究中心)以資深學者牽頭,組織專業團隊開展了大量走訪、查閱、輯錄和補證工作。研究表明,本次新發現對厚實武侯祠歷史意蘊,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文明、巴蜀魅力和時代精神有重大價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