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新網福州6月27日電 (鄭江洛)作為“國家對外開放的窗口”,福建自貿試驗區平潭片區成立7年來,充分發揮改革“試驗田”作用,現已累計推出18批221項改革舉措,其中全國首創102項,128項“制度良種”在全省乃至全國生根發芽。
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副主任陳訓明27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平潭自貿片區建設取得的明顯成效具體體現為“四個便利”。
首先,市場投資快速便利。平潭在全省率先實施商事主體登記確認制,近10萬戶市場主體通過“智能審批平臺”辦理設立登記;首創“一企一證”改革試點,實現市場準入由“多個許可”向“綜合許可”轉變,破解“準入不準營”難題;在全省率先啟動重點企業認定“免申即享”模式,變“企業上門找政策”為“政府送政策上門”,實現產業獎補“一鍵”盡享。
其次,貿易通關開放便利。金井港區對外開放通過國家級驗收,成為福建省內首個同時開展進境水果、冰鮮水產品等4個國家指定監管場地資質的口岸。平潭首創通關全流程狀態可視化服務,實現扁平化管理和展示所有通關流程所處狀態,進一步壓縮通關時長;率先試點福建國際貿易單一窗口4.0版,口岸整體通關效率長期保持福州關區乃至全國前列。
第三,資金流動高效便利。平潭持續完善自貿區金融服務體系,率先探索本外幣合一銀行賬戶體系、外匯NRA賬戶等金融試點政策,跨境人民幣資金池業務累計收支突破百億元;在全省率先開展QFLP(合格境外優先合伙人)政策試點,累計落地5家QFLP企業,引入境外資金超12億元人民幣。
作為福建省首家QFLP試點企業,平潭啟惠益通外商股權投資合伙企業負責人表示,平潭自貿片區資本項目管理便利化改革政策,讓他感受到外匯管理服務實體經濟的進步。
第四,運輸往來自由便利。平潭在全國首創海事船舶證書(文書)便利辦理,擴大船舶證書并聯辦理范圍,企業辦理船舶證書(文書)辦理時限壓縮70%以上;率先突破船舶登記業務法定辦理時限,船舶登記業務辦理時限從30個工作日縮短到10個工作日。
便利開放的服務措施吸引了航運產業“回歸”和航運要素集聚。據統計,2021年平潭自貿片區內新增船舶128艘,新增運力149萬載重噸,總運力達525萬載重噸,居全省第一。
陳訓明表示,平潭將持續推進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改革創新和對外開放,探索極簡審批制度、“沙盒監管”,運用大數據實施寬容審慎監管,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借鑒自由港和國內開放地區做法,推動監管模式由“一線放寬、二線管住”向“一線放開、二線管住”轉變,推動投資、貿易、金融、人員往來等更自由;打通“臺灣—平潭—RCEP成員國”海上轉運通道,構建對外物流大通道,探索開展跨境電商醫藥試點、離岸貿易試點。(完)
關鍵詞: 船舶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