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麗水6月24日電 (張斌 傅飛揚)“六江之源”“浙江綠谷”“華東生態屏障”,地處浙江西南部山區的麗水有著諸多美譽。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的生態環境已成為麗水最寶貴的財富。近年來,該市變生態為業態,幫助當地民眾吃上“生態飯”;借力數字化改革,激活綠水青山的發展潛能;構建“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的現代化生態經濟體系,探索出一條高質量綠色發展之路。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山水之間蘊藏“財富密碼”
青山賦予了麗水綠的底色,碧水則賦予這里的人民生命、智慧和靈氣,二者是這片土地持續發展的不竭源泉。
“要對過高、過密的樹冠進行壓頂、回縮、開窗。剪除交叉重疊枝、病蟲枝、弱枝、衰退枝、干枯枝……”近日,一場甜橘柚關鍵生產技術培訓會在麗水市慶元縣黃壇村召開,當地80多名甜橘柚、柑橘種植大戶聆聽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教授李紅葉授課。
黃壇村甜橘柚種植戶楊寬英告訴記者:“經過教授們的悉心指導,果園的甜橘柚保產保質,最好的精品果單價可達20元,一畝地最高產值有7萬元咧!”
“麗水山泉”的生產流水線。 傅飛揚 攝據了解,黃壇村共有種植戶200余戶,農業龍頭企業7家,種植面積1.74萬畝,年產值1.66億元。該村還開發了甜橘柚果醬、甜橘柚蜂蜜柚子茶、甜橘柚文創等破圈產品,全產業鏈產值超30億元,2020年、2021年連續兩年上榜全國特色產業億元村。
山水之間,點“綠”成“金”的故事并不少見。
日前,在麗水市松陽縣四都鄉四都陽村湯城自然村,麗谷集團林氧硒合作社收購了當地村民種植的蔬菜。據悉,2020年,湯城自然村搭上“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快車,實現整村搬遷。雖然村民們紛紛下山了,但村里原有耕地的生產經營,成了他們最掛心的事。為此,湯城自然村不斷探索新路徑,采取“村集體+合作社+農戶”模式,與農業合作社達成長期合作。
“我在村里種了兩畝地的蘿卜、半畝地的白菜,每畝產量大概在3500斤左右,總共7000斤至8000斤,收購價是每斤4元,一共能有3萬多元的收益。在熟悉的地方種地,還能有這么多收入,真的挺好的。”該村村民鄭家城說。
在湯城自然村,村民們不僅能收到150元至180元每畝的土地流轉費用,還能在基地里打工掙錢,土地流轉讓湯城重煥生機。
近年來,麗水不斷挖掘蘊藏在綠水青山中的生態價值,培育打造以“麗水山耕”“麗水山居”“麗水山景”“麗水山泉”為核心的“山”字系區域公用品牌,牽引帶動的品質農業、生態民宿、鄉村旅游和水經濟等生態特色產業蓬勃發展。
據了解,截至目前,“麗水山耕”品牌農產品累計銷售額已超百億元。以“麗水山景”“麗水山居”為代表的鄉村旅游產業,2021年接待游客2660.9萬人次,實現營收24.61億元。2021年,麗水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86元,同比增長11.6%,增幅排名實現浙江省“十三連冠”。綠水青山孕育出的生態產品使該市山區民眾在共建、共享、共富之路上走得愈加踏實。
數字化賦能“山字經”
浙西南革命老區是中國12個重點革命老區之一。位于浙西南革命老區的麗水則是浙江惟一的所有縣(市、區)都是革命老根據地縣的地級市。當下,麗水正在不斷以“數”謀新,促進老區展新顏。
近日,在麗水市蓮都區碧湖鎮的國家水稻分子育種中心麗水示范基地里,當地種糧大戶厲定偉在試驗田間穿梭,不時記錄著標有不同字母和數字的試驗稻生長情況。
龍泉市住龍鎮的生物多樣性體驗館一角。 傅飛揚 攝原來,2014年,當地優越的氣候、環境和水質引起了“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及其團隊的關注。當年,厲定偉的50多畝稻田被選定為全國19個超級水稻品種試驗點之一。目前該基地有水稻試驗田300余畝,100多個品種的水稻在田間靜待檢驗、篩選。
然而,除了厲定偉與附近的幾位村民,基地中并無太多人手。水稻多、人力少,如何管得過來?
“現在各項工作都能得到‘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的幫助。”厲定偉介紹稱,大數據平臺結合無人機遙感監測和田間生產數據后,能提供智能灌溉、智能育種、智能種植處方等多項指導。田里還有智能蟲情分析設備、智能孢子捕捉儀、作物生長檢測診斷儀等數字化、智能化設備。
“好生態才能養出好水稻。”近年來,厲定偉在基地周邊設置了30余處生態浮床,兼具觀賞和水質凈化功能的美人蕉格外美麗,引來白鷺紛飛、游人駐足。
研究雜交水稻之余,讓村民的收入漲上去是厲定偉的心愿。為此,他向當地村民推廣“蓮鴨共生”模式,一份土地能產生干蓮子、鴨子兩份收入,讓村民們在“家門口”吃上“生態飯”。
數字化、智能化設施并非只現身于“高大上”的育種基地。在麗水市遂昌縣新路灣鎮蕉川村便民服務中心的數字駕駛艙大屏幕上,“一桿農眼”系統實時提供溫度、濕度、光照度、土壤電導度、土壤鹽分度等數據,為當地農戶的制種產業“保駕護航”。
“村民們動動手指就可以在‘浙里辦’APP的‘惠農板塊’中看到相關數據,這些數據可以細化到每一塊農田。”新路灣鎮黨委委員吳潔誠說,未來他們還打算在數字化平臺中加入當地農技員所寫的日記,讓老一輩的制種經驗與數字化相融合,為農戶帶去更全面的指導。
當地種植大戶、農技員程遠平表示,數字化平臺為農戶們提供了方便,他希望該平臺接下來可以加入研判機制,針對可能發生的不利狀況提前預警,讓大家可以盡早部署。
發展新業態“風景”變“錢景”
麗水生態優勢明顯。在客運“村村通”、道路“白改黑”等工程實施后,如今,這里的大好河山能夠被更多人看見。
青翠欲滴的草皮鋪滿院落、紅白相間的磚墻復古典雅、寵物與家禽到處撒歡……這樣的“向往的生活”出現在麗水蓮都老竹鎮新陶村的一間民宿。
民宿的主人是來自北京的何妍。曾經從事旅游規劃工作的她被麗水秀美的自然風光所吸引,于2020年11月在新陶村開起了民宿。“我們有五間客房,可以同時接待五戶人家。”何妍說,節假日期間,房間基本都被訂滿,旅游旺季時,一晚上可帶來近4800元的收入。
在2013年,新陶村還是遠近聞名的“空殼村”,勞動力流失嚴重。因此,當年在上海、杭州等地經營超市的鄭建全回應了村民們發展村莊的期待,當選了新陶村黨總支書記。
“由于不少村民在外生活,村里閑置土地多,我們和茶葉種植戶簽約,流轉了近700畝閑置土地種植茶葉。村民們以每年每畝800元的價格出租土地,還可以受雇種茶、采茶,再拿一份收入。”鄭建全說,當地良好的生態環境有望招徠更多投資者,他希望每一位村民都能從鄉村發展中受益。
近年來,新陶村種植70余畝處州白蓮,開設水果采摘園、農業觀光園,還與周邊的“兄弟村”共同成立茶產業和白蓮產業黨建聯盟。此外,今年露營、近郊游“打得火熱”,該村推出“紅色營地”,開設滑草、森林穿越、空中索道等項目,承辦研學游活動,形成鄉村旅游新業態。
在龍泉市住龍鎮住溪村,79歲的村民張望平已經營民宿四年。記者了解到,張望平的民宿由自住的老宅改造而成,在保留老宅歷史韻味的同時融入時尚、科技元素,民宿內的游戲機、投影儀、茶歇等設施受到年輕人青睞。
“20世紀90年代時,住龍鎮的木材生意很紅火,鎮上產生了許多‘萬元戶’。但是大家也明白,一味向自然索取不是長久之計。”住龍鎮黨委委員柯土榮說,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情況下,讓美麗“風景”帶來可觀“錢景”是當地人共同的期盼。
近年來,住龍鎮著力發展高山蔬菜種植、娃娃魚養殖、茶產業及蜂蜜產業,拓寬民眾在“家門口”的增收渠道。據悉,當地還建成了生物多樣性體驗館,館藏各類生物標本353件,圖片600余張,設有8種生態系統實景沙盤場景,將在近期對當地民眾和游客開放。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作為生態優質生與經濟后發地的麗水,正努力念好“山字經”、譜寫“水經注”,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如今,麗水奔跑在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道路上。這一路,綠水青山帶笑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