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新網廣州6月24日電 (記者 王堅)陽光下,現在的廣東省清遠市源潭鎮赤獅坑新村,整齊劃一的村落、干凈平坦的道路,與臉上帶著閑適笑容的居民,無一不在展露著這里濃厚的生活氣息。這也是當地村民與廣東應急管理力量攜手對抗兩年前那場毀滅性的泥石流災難后,有序重建村莊的堅強與自豪。
時間回溯到2020年6月7日,在這個令赤獅坑村小組村民印象深刻的日子。6月7日至8日,清遠市清城區源潭鎮遭遇強降雨天氣,全鎮降雨量高達354毫米,傍山而建的赤獅坑村小組遭受特大型泥石流襲擊,48座房屋嚴重受損,民眾的人身財產安全面臨嚴重威脅。
赤獅坑新村(資料圖) 廣東省應急管理廳 供圖在泥石流災害發生前,廣東省應急管理廳根據預報向源潭鎮成功發布了短臨預警,源潭鎮立即按照人員轉移“一對一”和特殊群體臨災轉移“四個一”工作機制組織人員轉移,成功在第一時間安全轉移該村55名村民,實現人員事故“0傷亡”。
記者從廣東省應急管理廳了解到,廣東已建立短時臨近分鎮精細化預告機制。該廳會同氣象、水文部門,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域數值天氣預報模式、專家修正開展短時臨近預報預警難點攻關,逐時將未來1小時雨量超過50毫米的預警信息(預報到鎮)靶向發布到受強降雨影響鄉鎮、村。
“我們針對未來一小時降雨可能超過50毫米的鄉鎮,靶向發布預警信息,提醒基層做好防御工作,避免了‘撒胡椒面式’地預警、‘胡子眉毛一把抓’地防御,有效提高了預警和防御的針對性。”廣東省應急管理廳相關負責人此前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該省已構建起“省市縣鎮村”五級三防指揮體系,形成監測預警“一張圖”、指揮協同“一體化”、應急聯動“一鍵通”,有力提升三防指揮信息化水平,確保預報預警信息能夠第一時間直達基層一線,及時轉化為基層的防御行動。
赤獅坑新村(資料圖) 廣東省應急管理廳 供圖泥石流災害給赤獅坑村小組帶來沉重打擊,過去生機勃勃的村莊淪為廢墟,村民們原本的家園幾乎都被淹沒在一片泥石之中。為保障受災居民安全與正常生活,廣東省應急管理廳與廣東省減災辦牽頭,耗時一個月緊急建成過渡性安置房,并鄭重承諾讓居民“在春節前搬進新家”。
其中,赤獅坑村新建作為重點督辦民生工程緊張有序地推進,在歷時五個月新村選址、規劃和建設過后,赤獅坑新村的主體工程(含23棟共46座房屋)、綜合樓及設備房已完成裝修,道路綠化、進村道路拓寬及通電、通水、通網等工作均已完成,村委會召開村民大會順利完成房屋分配,并于2021年1月27日春節前集體搬入新居。
“之前還盤算著去哪過年,沒想到這么快就可以住上新房!”面對新家,赤獅坑村村民謝國新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1月15日分完房后,我們就開始忙著采購家居和入伙物品。踏進新房的那一刻,真像做夢一樣。”
赤獅坑村的經歷是廣東應急力量的一個縮影。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而廣東省地區暴雨洪澇、冰凍、臺風、山體滑坡等災害頻發。全國應急管理系統不斷強化全災種、全過程管理,廣東省應急管理廳步履一致,各相關部門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將應急管理工作貫穿防災減災救災和災后重建的全過程。(完)
關鍵詞: 短時臨近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