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佛山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舉行
跨界融合讓非遺更貼近生活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劉鵬飛
走進佛山梁園適安里古民居群非遺集市,醒獅彩燈、彩扎獅頭、功夫推拿、石灣陶瓷等非遺一一映入眼簾,各式各樣的非遺文創產品展示著佛山非遺的創新與活力。6月11日,2022年佛山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在佛山古鎮歷史風貌展示館順利舉行。活動中,《佛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匯編》《手繪佛山非遺作品集》首發。當日,“創見·非遺”——佛山非遺創新作品展在佛山古鎮歷史風貌展示館正式展出,展期持續至6月28日。
【資料圖】
佛山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副局長應如軍表示,非遺要煥發新的活力,需要做到有“三有”:有愛、有用、有趣。應如軍進一步解釋,“有愛”是指非遺傳承和保護是一件久久為功的事情,需要真的喜愛才能堅持下來;“有用”就是非遺一定要跟當下生活結合,就如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主題一樣“連接現代生活”,這樣才能進行創新型轉化和創造性發展;“有趣”就是要求非遺在吸引年輕人和對外講好佛山故事的時候,需要在內容創作與傳播路徑相結合使得非遺變得有趣生動。
活動現場:
兩大作品首發 展現佛山非遺多彩畫卷
活動當天,由佛山市博物館、佛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編寫的《佛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匯編》(2022版)和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吳子洲老師所繪的《手繪佛山非遺作品集》首次和大家見面。
《佛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匯編》(2022版)系統收錄了2022年6月前佛山市所有國家級、省級、市級共131個項目、226位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相關情況介紹和圖片。佛山市非遺保護中心綜合了材料信息,進行精心編輯、甄選,文字介紹盡可能做到樸實精煉,配以體現風貌和形態特征的圖片,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勾勒出一幅佛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動畫卷。《手繪佛山非遺作品集》以傳統中國畫中的白描方式勾勒出15個佛山國家級代表性非遺項目。其繪畫作者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吳子洲。這種運用繪畫語言進行細膩表述的方式為欣賞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一種新的審美視野。
據悉,2022年,佛山市博物館和佛山市禪城區博物館在開展非遺實物征集工作的過程中,收到了粵劇、石灣陶塑、佛山秋色、佛山剪紙、佛山木版年畫、嶺南盆景等豐富的非遺作品。此舉不僅豐富了博物館的非遺館藏,更是對佛山歷史文化遺產的發掘、保護、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發展特色:
創新跨界讓佛山非遺保持鮮活生命力
近年來,佛山非遺保護和發展呈現怎樣的特色?這或許從當日舉辦的“創見·非遺”——佛山非遺創新作品展可窺一二。據介紹,本次展覽在全市范圍內征集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創新作品90余件,力求傳達傳承人在時代中激流勇進、奮勇爭先的積極態度。佛山市非遺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張雪蓮表示,近年來,跨界融合成為佛山非遺一個亮點,不少傳承人開始相互合作,讓作品里融合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非遺,通過材料、造型、主題等方面的創新,讓非遺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
梁沛根是佛山市廣式家具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也帶來作品參加“創見·非遺”展覽。“我覺得非遺一定要是市場,否則的話就會走得很艱難。因而我們在產品的創作上會花很多精力去設計和創新,生產出適合現代家庭實用、年輕人喜愛的家具。”梁沛根指著一旁展出的牛角椅表示,這個產品就是以明式的圈椅作為基礎,融合一點新的元素,去微改造或創新,讓家具有更多的新鮮感,吸引年青一代的目光。
在展覽中,一些造型小巧可愛的彩燈作品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作品的制作者之一、佛山彩燈市級非遺傳承人黃宏宇表示,展示的產品是個跨界作品,將彩燈和醒獅兩項國家級非遺融合,賦予產品不同的特色。“近幾年我們一直在探索跨界合作,并使用新型材料,跟隨時代審美,旨在融入現代生活。”黃宏宇告訴記者,他們已經開發了多款DIY作品,并且取得了不錯的市場反應,“醒獅彩燈已經銷售了6000多份,端午節推出的DIY龍舟,幾天就售出了上萬份。”黃宏宇表示,自從2017年,佛山選派了20名非遺傳承人去清華大學研修后,跨界融合、貼近生活成為不少非遺傳承人關注的焦點。“清華總共舉辦了五期非遺研修班,我們也跟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有交流,大家一有好的想法就會發到群上。”黃宏宇表示,大家會一起互動,開發有意思的文創產品。
建言獻策:
豐富非遺傳播手段
讓佛山非遺“出圈”
未來,佛山非遺該如何進一步提升自身的活力?近日,《“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發布,非遺保護也迎來了新階段。隨著互聯網越發融入民眾的生活,非遺的傳播路徑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也是非遺在傳播形式上做出的改變。
2020年,黃宏宇參與了《國潮手藝人》中佛山彩燈專題的拍攝。紀錄片的熱播帶動了黃宏宇彩燈的推廣和銷售,吸引了不少年輕人關注。黃宏宇表示,網絡傳播讓非遺產品與年輕人的生活方式、趣味品位對接,起到了很好的橋梁作用。因此,在打好非遺基礎的同時,通過不同形式來豐富非遺的現代傳播手段,能讓非遺以一個真實的視角走入生活,讓非遺真正地貼近生活,讓非遺火“出圈”。
在佛山市非遺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張雪蓮看來,推動非遺發展不僅需要政府部門加大資金的扶持力度,也需要非遺傳承人提升自身造血的能力,要更貼近生活。“自古以來非遺都是同生活相結合,如今非遺要發展更要貼合當下,吸引年輕人的注意。”張雪蓮表示,站在非遺保護中心的層面,非遺保護中心除了為傳承人們提供更多的對外展覽的平臺外,還會不斷地牽線,引導非遺間的跨界合作。
關鍵詞: 繪畫語言 佛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匯編 創見非遺 手繪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