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廣州6月8日電 (記者 程景偉)“江門有非常厚重的歷史文化和僑鄉特色,非常有利于設計師的發揮,但推進老舊小區改造的同時也一定要慎重,避免破壞和影響珍貴遺存。”廣東工業大學教授、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城市更新專委會主任委員朱雪梅近日對江門老舊小區改造提出了建議。
去年發布的《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到“十四五”期末,廣東要基本完成該省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任務。該文件強調,對涉及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街區、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筑的改造項目,應嚴格遵循相關保護修繕要求。
江門市是廣東省老舊小區改造試點城市。在近日舉行的研討會上,朱雪梅建議,江門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應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這一出發點,聚焦補短板,把老百姓需要的基本生活設施補齊補足,滿足日常活動需求。
廣州市城市更新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駱建云表示,推進老舊小區改造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摸清底數,對當地的人口構成、如停車位等公共基礎服務設施情況開展系統研究,從而建立總體的普查統計底數,基于底數來歸納不同類型的小區,分級分類推進改造。
“至于歷史文化街區的改造,我認為是需要時間來培育的。老舊建筑從功能上可能難以與當下的社會發展相協調,但它的價值可以通過功能變更來傳承轉化,形成新的業態和活力。但活力不是隨著改造完成而自動產生,而要依靠環境提升帶來人群變化、生活方式變化逐漸產生和放大,因此需要耐心和恒心。”他說。
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鐘冠球建議,江門有著非常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老舊小區改造要注重挖掘背后的故事,體現僑鄉特色。同時,設計上還要有前瞻性,商業相關片區更新周期非常快,可能幾年后就不合時宜,因此設計上要考慮留有余地去適配未來片區新的發展,可以采取分期建設的形式,逐步去優化完善改造內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