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5月14日電 (記者 李京澤)人權事業永無止境,享有充分的人權,是長期以來人類追求的理想。在對人權發展的探索中,中國選擇以發展促人權,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中國的人權觀如何被塑造?有何鮮明特色?外界或可從“發展”這一關鍵詞中更好讀懂人權的中國實踐。
中國不斷促進可持續發展,為人民各項基本權利提供保障。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中國發展步入快車道,人權事業的發展也進入加速期。
這期間,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物質基礎越發堅實。通過自身發展,中國解決了溫飽問題、改善了居住條件、提升了生命健康保障水平……尤其在消除貧困方面,中國交出了一份令世界矚目的答卷。
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實現基本生活水準權,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有觀察家就此指出,貧困是實現人權的最大障礙,中國脫貧事業是全世界最大規模的人權工程。
外界驚嘆“中國減貧奇跡”的同時,發現中國走出了一條與西方人權發展道路不同的路徑。有評論指出,這一路徑基于中國對自身仍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清醒認識,其深知沒有高質量發展以奠定物質基礎和各方面社會條件,就不可能實現各項人權的全面發展。
發展之所以為關鍵詞,也在于中國堅持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人權事業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發展是實現人民幸福的關鍵”,中國不斷豐富人權內涵,持續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關注“生存權和發展權”到“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中國人權理念不斷拓展。
比如,中國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超過10億人。中國還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教育現代化發展總體水平已跨入世界中上國家行列,這使得民眾的社會保障權日益充分、受教育權保障水平顯著提升。
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過程中,中國人權理念亦注重與時俱進,展現人文關懷。有著“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之稱的民法典將人格權獨立成編,詳細規定了一系列人格權保護制度。眼下,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發展方興未艾,有人權專家已指出,尊重和保障網絡時代的人權,或將成為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新趨勢。
而從國際視角看,發展之所以為關鍵詞,還在于中國始終將發展作為推動全球人權治理的良方。
當下,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全球不平等加劇,南北差距拉大,發展權受到新挑戰。還有個別國家把人權當作干涉別國內政的工具,熱衷于利用疫情搞政治化、污名化,為國際人權事業的發展橫添阻礙。
面對國際沖突與矛盾,中國將發展視作“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唯有發展,才能消除沖突的根源。中方呼吁各國做共同發展的積極貢獻者,提出全球發展倡議,致力于同聯合國及各國一起,加快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目前,這一中國為促進國際人權事業貢獻的又一公共產品,已獲得聯合國和近百個國家的響應支持。
中國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近五分之一。中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進程中,所創造的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成功做法和經驗,為增進人類福祉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有觀察家指出,中國將本國人權發展與世界人權進步相結合,為全球人權治理發揮了建設性作用。
人權保障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中國主張加強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促進各國人權交流合作,同國際社會一道,推動各國人權事業朝著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方向發展。(完)
關鍵詞: 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人權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