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市場重塑 文化產業如何賦能廣東鄉村旅游發展
文/羊城晚報記者 黎存根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如何以文化產業賦能鄉村經濟社會發展被各方關注,文旅融合成為賦能鄉村振興重點領域。在旅游市場被重塑的當下,文化產業賦能下的廣東鄉村游,能否成為帶動廣東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
文化和旅游特色村成為人氣之選
在文旅融合賦能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廣東鄉村旅游迎來了新風口。今年春節期間,廣東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成為市民春節旅游的好去處。記者了解到,早在2019年,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就公布了首批99個廣東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名單,到目前已公布三批共259個省級文化和旅游特色村。隨著廣東旅游文化特色村體系的不斷完善,一批圍繞這些特色村而組合推出的產品已經成為廣東省內周邊游的人氣之選,周邊跟團游、自駕游、自由行探訪文化特色村的游客不斷增加。例如在廣州市,已有蓮麻村、南平村、西和村、大嶺村4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14條省級鄉村旅游精品線路,23個省級文化和旅游特色村,7個廣東省鄉村民宿示范點、9個等級精品民宿,逐漸形成“一村一特”旅游文化特色村產品體系。
此外,2021年,從化慢享康養休閑游入選國家“體驗脫貧成就·助力鄉村振興”鄉村旅游學習體驗線路。數據顯示,春節期間廣州共接待市民游客超過770萬人次,其中接待鄉村游達435萬人次,鄉村游的比例已過半數。
不僅國家級、省級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受到游客歡迎,市級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同樣受到游客關注。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引領下,佛山積極培育打造獨具佛山嶺南文化特色的鄉村旅游集群,推進佛山市鄉村旅游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也推動了特色村景區化發展。今年1月,首批13個佛山市文化和旅游特色村頒牌,既有典型的嶺南水鄉,又有集歷史人文風情體驗、花卉游賞、休閑娛樂、度假為一體的度假勝地,“觀賞大美風景,感受鄉村魅力”掀起了佛山鄉村游熱潮。
華南理工大學廣東旅游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旅游管理系教授吳志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認為,此次《意見》的出臺非常及時和具有戰略性,對廣東文化產業和鄉村振興的發展帶來了新契機。他表示,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激活了鄉村存在大量的文化資源;也激活企業,未來更多的資本項目要走進鄉村;也更加激活人才,實施人才下鄉戰略,未來成為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支撐和板塊。
非遺體驗成為鄉村文化名片
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鄉村旅游,是近年來廣東文旅融合的重要表現之一。在潮州市潮安區浮洋鎮高義村的潮州刺繡文化研學游基地,傳承體驗非遺魅力的研學基地也在廣東的鄉村發展起來,成為鄉村文化名片。這里一層為非遺研學基地,潮繡(顧繡)、珠繡、抽紗等潮州非遺文化都可以在這里體驗到。二層為展示大廳,收藏了非遺傳承人的代表作品,讓潮州刺繡多了一個宣傳展示和旅游體驗推廣的平臺。基地在深受青少年學生、青年愛好者、刺繡工作從業人員歡迎之余,普通游客也可以免費參觀優秀作品展示。
作為東莞市擁有較多非遺項目的鎮街之一,道滘鎮為了更好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年積極打造非遺展廳。在道滘鎮文化服務中心,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廳新穎別致,展廳展出道滘鎮各類非遺項目,劃分了莞草編織陳列館、七夕貢案展區、麒麟引鳳展區等,形象直觀地展示該鎮各類非遺保護成果,有效地宣傳非遺文化。有關負責人介紹,道滘鎮將加強非遺文化宣傳、加強跨界融合發展、加強文創產品開發等,吸引更多群眾參與,讓非遺文化“活”起來,更好地實現傳承與發展。
近年來,致力于非遺項目發掘保護傳承的廣東非遺夢文化產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非遺夢”)負責人麥瑞聰認為,在廣東鄉村非遺項目發掘與保護傳承中要始終堅持因地制宜,下足功夫,做好功課,找到非遺與鄉村振興的結合點,以恰當的方式手段加以推動。他以中國民間古法造紙第一村肇慶四會市扶利村為例介紹,鄉村非遺傳承發展在形式上也要勇于創新。“非遺夢”專門成立小組在傳統技藝基礎上進行創新,并應用到書畫、印刷、包裝等領域,在業界引起強烈反響,還編輯《古法造紙與活字印刷》教材并使之成為高校選修課。而專門研發的四會古法造紙DIY包,更是讓古法造紙走進千萬家門。這樣,不僅打響了“中國民間古法造紙第一村”的名氣,還帶動了扶利村的鄉村振興工作。
據了解,廣東中旅也開發出“非遺傳承·鄉村振興”線路,游客們不但在扶利村體驗到了古法造紙,與代表性傳承人互動交流,零距離感受非遺傳承的魅力。
而在廣州海珠區黃埔古村,“非遺夢”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則致力于課程的開發、研究與實踐,構建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體系和實踐體系,將口傳身授的非遺技藝整理成規范、系統、科學的教學標準和人才培養方案。基地開展周末非遺課程和不定期舉辦志愿活動,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到黃埔古村游玩,帶動了黃埔古村經濟的發展,基地的建立和黃埔村實現了共贏的狀態。
專家建議:以文化創新促進鄉村繁榮
目前,文化旅游賦能鄉村振興,廣東省已經有了比較好的經驗。廣東省鄉村旅游協會秘書長晏曾節介紹,通過開展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的認定,廣東省有了系統清晰的指標,包括了鄉村非遺、民俗文化等相關內容,也是側重于文化旅游融合發展,通過文化促進鄉村繁榮。廣東保育鄉村文化方面做了很多探索,有了一些亮點和經驗。但他認為,廣東鄉村旅游在文化賦能方面還可以繼續加強。
晏曾節指出,目前鄉村存在空心化,日漸式微,在文化保育方面,廣東和先進省市之間還有差距。有很多的歷史文化古村落,在保育方面還值得提升。鄉村傳統文化和非遺、鄉村民俗、鄉村藝術等最需要的是轉化和活化,現在有效展示做得不夠;很難利用這些文化來形成產品,或者說去實現可持續運營,沒有形成核心吸引力,導致鄉村旅游容易走馬觀花。“哪怕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的一些鄉村旅游項目,也常常是只能遠觀,不可近玩。”這就提醒我們,鄉村文化挖掘要注意文化產品的創新,對年輕的游客形成強吸引力,“讓大家去過還想再去,深度挖掘消費潛力,實現鄉村振興”。
華南理工大學旅游管理系教授江金波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鄉村旅游的關鍵是特色村落文化氛圍營造,是建立在農業文明、傳統村落、農村風俗等基礎上文化基因的提取,并依此推動鄉村文旅融合,推動鄉村文化消費升級。鄉村文化產業發展,勢必迎來鄉村文化消費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