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4月24日電 題:復活節游行戴“虎頭帽”?那些走遍世界的“中華風味
近日,因疫情連續兩年取消的紐約市復活節帽子大游行回歸。人們精心打扮,聚集在第五大道上,重現往年熱鬧場景。在精美的服裝和極具創意的帽子中,不乏亮眼的中華元素。
由于今年是中國農歷虎年,有華人在帽子上設計了一只老虎玩偶;有粵劇愛好者直接帶上粵劇小生頂戴,展現原汁原味“中國風”;在過往的游行活動中,有華人參考中國苗族銀飾制作帽子,也有人穿著旗袍等傳統服飾展現中華傳統韻味。
資料圖:2015年4月,復活節帽子大游行在紐約第五大道上演,民眾穿著旗袍亮相。中新社發 鄧敏 攝一直以來,具有“神秘東方力量”的中華元素在海外大受歡迎,華僑華人亦是在世界唱響“中華旋律”的“領唱歌手”。
溫潤素雅青花瓷
“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青花瓷濫觴于唐,成熟在元,明朝時期發展到鼎盛,是最具代表性的中華元素之一。
陪伴“F1中國第一人”周冠宇在世界各地參賽的頭盔上就印著青花瓷圖樣,和頭盔正后方的五星紅旗一起,向世界宣告新的“中國速度”。
2021年7月2日,在2021年奧地利大獎賽的第一節自由練習賽上,周冠宇駕駛阿隆索的賽車進行比賽,為車隊收集相關數據和性能測試。這是他首次在一級方程式大獎賽上駕駛一級方程式賽車。早在16世紀,青花瓷就已傳入歐洲,在全球掀起“青花瓷熱”。彼時出口的青花瓷器雖使用中華傳統裝飾紋樣,卻帶有西方藝術色彩,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見證。
2021年6月,金上京歷史博物館展出“清代康雍時期外銷青花瓷器精品展”,圖為具有中西合璧獨特藝術風格的展品。如今,青花瓷已然成為中國的一張“文化名片”,其紋樣被運用在各種象征中國傳統風情的服裝、產品的外觀設計上;外國友人也通過體驗青花瓷繪畫,感受其中厚重的歷史文化。
2018年10月,在馬來西亞世紀大學上演的 中國傳統舞蹈《瓷聲玉振》。2019年6月,加拿大溫哥華國際龍舟節“中國旅游文化村活動中,”兩位參加龍舟節的槳手體驗青花瓷繪畫。“活化石”國寶大熊貓
2022年開年頂流,非北京冬季奧運會吉祥物“冰墩墩”莫屬。日本記者辻岡義堂對“冰墩墩”的狂熱喜愛讓他在中日兩國迅速走紅,被人稱作“義墩墩”。
2月20日,北京2022年冬奧會花樣滑冰表演滑在首都體育館舉行。圖為“冰墩墩”亮相。中新社記者 毛建軍 攝“一墩難求”的盛況一時間成為熱門話題,在北京冬奧會落幕后,世界各地的外國網友紛紛在社交媒體上留言,表示對它的不舍和想念。
從32年前的北京亞冬會吉祥物“盼盼”,到2008年夏季奧運會吉祥物之一的“晶晶”,再到頂流 “冰墩墩”,大熊貓一向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國符號”。
2010年11月,第十一屆亞運會吉祥物“盼盼”的原型、明星大熊貓——“巴斯”在它30歲生日慶典上。中新社記者 劉可耕 攝作為中國“國寶”,大熊貓憑借其憨態可掬的形象受到全世界的關注和喜愛,獲得不少“粉絲”。風靡全球并曾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提名的《功夫熊貓》便是最好證明。
2011年11月,紐約感恩節大游行,吸引數百萬人前來觀看。圖為巨型卡通氣球“功夫熊貓”經過時報廣場,贏得現場觀眾的熱烈歡呼。中新社發 李洋 攝在法國,旅法大熊貓“歡歡”在去年產下一對雌性雙胞胎幼崽,短短兩周左右內,就有超過12萬名法國網友參與了為幼崽命名的投票,最終“歡黎黎”“圓嘟嘟”兩個名字被選中。
旅法大熊貓雙胞胎幼崽“歡黎黎”“圓嘟嘟”。 中新社發 法國博瓦勒動物園供圖在兩個小家伙首次與民眾見面時,從早上就有數百名民眾開始排隊等待入園。他們中有人專程坐數小時火車趕來,也有人提前數日就在動物園周邊定好住宿。
圖為大批民眾排隊等候入園,希望能盡早看到“歡黎黎”“圓嘟嘟”。 中新社發 法國博瓦勒動物園供圖在日本,東京上野動物園采用抽簽制控制與大熊貓見面的游客數量,游客的熱情帶來“低得驚人”的中簽率,平均每348人抽中1人,且每名中簽游客的參觀時間也僅有1分鐘。
2021年10月4日,日本東京,上野動物園公布了6月份出生的一對雙胞胎大熊貓寶寶“曉曉”和“蕾蕾”。熱鬧非凡舞獅子
舞獅最早起源于南北朝時期,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中華傳統文化中,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舞獅助興,長盛不衰。
2014年1月31日農歷正月初一,南北獅王巔峰對決在上海歡樂谷開啟,南派舞獅(如圖)的高空跳躍、跌撲與北派舞獅的旋轉、翻滾等絕技,演繹著傳統民俗的風采與魅力,吸引游客圍觀欣賞。中新社發 潘索菲在中國,舞獅有南北之分。在海外,“有華人之處,必有舞獅。”舞獅不僅是聯系海外華人民族認同的橋梁,還是中華文化在海外傳播時的顯著象征。
尤其每至春節,喜慶熱鬧的舞獅隊伍就會出現在各國街頭,營造出濃厚的節日氛圍,向他人送上美好的新春祝福。
2月12日,美國紐約曼哈頓唐人街舉行春節慶祝活動,民眾聚集唐人街歡慶新春。圖為一位父親帶著女兒觸摸舞獅。 中新社記者 廖攀 攝如在去年將春節定為全國性節日的巴拿馬,舞獅當仁不讓地成為開幕式搶眼亮點。18只代表祥瑞的中國獅,在鑼鼓聲中,從巴拿馬城老唐人街一直舞到總統府,向總統拜年。
2月1日,法國巴黎,巴黎第八區的街道上演表演傳統的中國舞獅舞龍表演,以慶祝新春佳節的到來。在馬來西亞,一場別開生面的手工微雕藝術展展現了馬來西亞華人特色的高樁舞獅場景,刻畫了昔日馬來西亞華人社會過農歷新年的熱鬧場面,吸引了很多當地民眾參觀。
2月8日,馬來西亞吉隆坡中國文化中心,“農歷新年·全手工微雕藝術特展”上展現馬來西亞華人特色的高樁舞獅場景的微雕。 中新社記者 陳悅 攝除上述提及的青花瓷、熊貓、舞獅外,如中國功夫、中國美食、中醫、刺繡、戲曲、書法、茶道、民樂等諸多中華元素也隨著中國的發展走向世界。它們不僅讓世界看到中華文明的風骨精神,也逐漸融入各地民眾生活,被賦予新的內涵,展現著無窮的生命力。
(稿件來源:中國僑網微信公眾號;ID:qiaowangzhongguo;資料來源:中國新聞網、中國僑網、新華網、美國《世界日報》、南美僑報網等;作者:門睿)
關鍵詞: 苗族銀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