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銀行理財凈值波動加大,今年以來,存款產品再次獲得部分穩健型投資者的“青睞”。其中,結構性存款由于部分產品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較高,吸引了投資者的關注。需要留意的是,預期最高收益率是結構性存款產品收益的樂觀預估,不代表到期實際收益率。總體來看,結構性存款“三時代”仍為主流。
“三時代”仍為主流
“結構優選,收益優秀”,近日,在某股份制銀行的微信公眾號,對于結構性存款的推薦頗為醒目。記者注意到,在該行4月12日-4月19日銷售的7款人民幣結構性存款產品中,預期收益率上端最高的為6.16%。不過,這樣的“高收益”并非普遍現象,總體來看,結構性存款產品預期收益率上端仍集中分布在3.15%-3.92%。
那么,結構性存款收益表現如何?根據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不完全統計,2022年3月銀行發行的人民幣結構性存款平均預期中間收益率為2.99%,環比下降9BP;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 3.59%,環比下降3BP。
從不同類型銀行來看,3月份國有銀行結構性存款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3.38%,環比下降4BP;股份制銀行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3.59%,環比下降5BP;城商行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3.56%,環比下降3BP;外資銀行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5.63%,環比上漲37BP。
“3月份中資銀行結構性存款收益率均有所下降,外資銀行掛鉤股票、基金、指數的比例較高,收益率波動較大。”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指出。
事實上,盡管部分結構性存款產品預期最高收益率較為誘人,但投資者需要留意的是,結構性存款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并不代表實際收益率。
從掛鉤標的來看,3月份發行的結構性存款掛鉤匯率的比例最高,為57.48%,掛鉤貴金屬(主要是黃金)的比例為20.43%,掛鉤指數的比例為20.04%,掛鉤基金的比例為1.08%,掛鉤股票的比例為0.78%,掛鉤其它資產的比例為0.2%。
以上述股份行結構性存款產品為例,在7款產品中,6款掛鉤標的為國際黃金,1款掛鉤標的為歐元兌美元匯率。
劉銀平指出,三層收益結構的結構性存款大多掛鉤匯率和黃金,這類產品達到中間層收益率的概率較高;外資銀行發行的掛鉤股票、基金的結構性存款比例較高,這類產品預期最高收益率較高,但到期收益率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收益率存下降空間
今年1月,結構性存款規模結束“11連降”,環比大幅反彈,備受市場關注。然而,這一反彈趨勢未能持續。據人民銀行數據,截至2022年2月末,中資全國性銀行結構性存款余額為58824.23億元,環比下降1.57%,同比下降15.92%。
分析人士指出,由于1月份為攬儲高峰期,當月結構性存款規模略有回升,但是從整體來看,結構性存款總體規模仍在壓縮之中。
具體來看,個人結構性存款規模增長,單位結構性存款規模下降,其中大型銀行、中小型銀行個人結構性存款規模分別環比增長2.52%、0.78%,大型銀行、中小型銀行單位結構性存款規模分別環比下降1.66%、3.81%。
“今年初,結構性存款收益率呈現出小幅下降趨勢,未來量價水平仍有一定壓降空間。”劉銀平認為,一方面,監管層仍然在引導銀行下調負債成本,尤其是攬儲成本,銀行首先要壓降的是結構性存款這種高成本存款的規模;另一方面,去年6月存款利率定價方式調整之后,普通定存長期利率水平大幅下調,攬儲競爭激烈的情況下繼續下降空間有限,而結構性存款收益率要明顯高于同期限的定期存款利率,未來仍有一定下降空間。
那么,對于投資者而言,在購買結構性存款產品時需要留意哪些問題?業內人士提醒,結構性存款產品納入存款保險制度,但不同于一般性存款,應當充分認識投資風險,謹慎投資。同時,其過往業績不代表產品未來表現,不等于產品實際收益。在選擇結構性存款產品時,不要只被收益率吸引,要盡可能明晰產品交易規則和底層資產配置情況,在自身可承受的風險范圍內理性投資。
劉銀平指出,不同銀行的結構性存款收益結構存在較大差異,有的結構性存款預期收益率較低,但是收益穩定性較高,適合保守型投資者購買;有的結構性存款預期收益率較高,但是收益穩定性較差,適合有一定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購買。這就對投資者的理財水平有一定要求,在購買結構性存款之前需要仔細查看產品說明,搞清楚收益規則。(本報記者 吉雪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