甌江觀察丨溫州兩會首提“打造全國新能源產能中心”,蒼南如何搶抓新機?
記者 甘凌峰
4月9日,溫州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開幕。“打造全國新能源產能中心和應用示范城市”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要成為全國的產能中心和應用示范,溫州將新能源產業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對此,蒼南代表團十分振奮:這將為蒼南打造“全國綠色能源示范基地”提供有力支撐。當天下午,蒼南代表團審議市政府工作報告,縣委書記張本鋒旗幟鮮明地提出,蒼南要堅持一核引領、多能并進,打造清潔能源雙千億產業,奮力成為溫州綠色低碳發展的領跑者。
那么,溫州的規劃為蒼南新能源產業發展帶來了怎樣的機遇?蒼南又該如何發揮好自己的優勢來擁抱機遇和挑戰?
新能源產業的“蒼南機遇”
當前,全球正在經歷第三次能源革命。搶占風口,將贏得新一輪的發展先機,但時代的風口不是隨便誰都站得上去的。
發展新能源產業,溫州找到了兩個“最佳結合點”:溫州資源和產業的最佳結合點,傳統產業轉型和新興產業培育的最佳結合點。
溫州地少人多、傳統能源資源匱乏,但溫州依山伴海,新能源資源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據初步測算,溫州全市僅可開發的海上風電和灘涂光伏資源容量約1789萬千瓦,和三峽水電站的總裝機容量相差無幾。同時,低壓電器、汽車零部件等溫州傳統優勢產業正在向新能源產業轉型。這些為溫州打造全國新能源產能中心和應用示范城市備足了底氣。
溫州的底氣,正是蒼南的機遇。蒼南有著168公里黃金海岸線,新能源資源豐富。在傳統支柱產業——印刷業削弱后,蒼南亟需一個新興的產業來填補這個“真空”。
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溫州提出了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方向:加速打造“核風光水蓄氫儲”全鏈條的新能源產業鏈。每一環,蒼南都能一一對號入座。
十年磨一劍的“蒼南做法”
在新能源領域,蒼南是個“孤勇者”。早在十幾年前,蒼南就主動出擊,洽談海上風電項目,歷經波折。直到去年年初,首個海上風電項目——華能蒼南4號海上風電開工,終于圓夢。
蒼南為什么這么執著于海上風電?簡單算筆賬,一個海上風電項目動輒近百億,一臺風機的造價好幾千萬,建成后源源不斷產出,相當于一臺風機就是一個規上企業。
經過十多年鍥而不舍的努力,蒼南的海上風電已走在全省前列。華能蒼南4號海上風電是全省最大的海上風電項目,華潤電力蒼南1號海上風電項目在國內率先實現平價。遠景蒼南零碳產業基地則打開了生產端,專注海上風機整機的建造。
核電、海上風電、光伏、空氣儲能、抽水蓄能……蒼南正在謀劃新能源的“多能并進”,并小有成就。同時,布局新能源全產業鏈,比如蒼南儀表集團與廣利核的數字化儀控儀表項目等。
但短板顯而易見。產業生態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蒼南產業規模偏小,科技創新、產業平臺支撐不強,想憑一己之力做強新能源產業的全鏈條困難重重。而且,新能源項目大多地處偏遠,如何吸引、留住更多的人才?
全市一盤棋的“蒼南路徑”
2022年3月17日,泰順抽水蓄能電站開工,裝機容量120萬千瓦。這填補了浙南地區抽水蓄能電站規劃的空白。從溫州整個新能源產業布局來講,蒼南的三澳核電、海上風電等是電源,泰順抽水蓄能電站是“充電寶”,這一定程度上是在為蒼南做配套。
浙江省正推進縣域經濟逐漸向都市經濟轉型,縣域間的分工合作將是常態。不追求小而全,著眼全市一盤棋。具體到蒼南的新能源產業,也應該跳出縣域,尋求和兄弟縣(市區)的分工合作,打造現代產業集群。
放眼整個溫州,新能源的生產、儲存、運輸、應用等在各個縣域各有優勢。泰順、蒼南、文成、永嘉都有建設抽水蓄能電站資源,鋰離子電池生產基地——瑞浦新能源產業園落戶龍灣,樂清在智能電網領域優勢明顯,瑞安擅長于新能源汽車智控系統。
蒼南也在朝這個方向努力。去年8月,蒼南相關領導考察了樂清的人民電器集團,探討和蒼南的新能源產業對接,主動伸出橄欖枝。去年3月,蒼南縣人民政府牽手溫州醫科大學,和中廣核蒼南核電有限公司三方共建浙南放射醫學與核技術應用研究院。
溫州打造全國新能源產能中心和應用示范城市,為蒼南創造了一個攜手共進的大環境。蒼南可以借此將自己打造成溫州新能源產業的“橋頭堡”,全國新能源產能中心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