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益聰)杭溫高鐵貫通2周有余,在溫州加入浙江“一小時交通圈”,以及浙江進一步助推長三角一體化等重大意義背后,有何冷思考?
作為杭溫高鐵的“端點城市”,對杭州來說,屬于錦上添花;就溫州而言,面對客流增長的交通壓力,以及城市間客觀存在的引力差與位能差,浙江“第三極”如何更好融入江浙滬“長三角”?
溫州S1軌道交通開通。龍灣區委宣傳部 供圖
溫州版“長三角”:“陸空”樞紐銜接
杭溫高鐵開通以來,對沿線節點城市交通承載能力提出了考驗。為此,溫州通過軌道交通S1、S2(下稱:S1S2)兩線,連接鹿城區、甌海區、龍灣區、樂清市,徹底打通了溫州版“長三角”。
數字地圖顯示,S1東西走向,主要接引溫州北站永嘉、溫州南站鹿城、甌海方向的轉運客流;S2則南北相連,有效串連起溫州灣新區、樂清經濟開發區、溫州海洋經濟示范區等多個沿海重要產業集聚區。
更直觀來看,S1S2兩線交匯點是溫州唯一空港——龍灣國際機場。反觀杭州,則通過地鐵19號線,直連杭州西站與蕭山國際機場。異曲同工的“陸空”交通連線,成為杭溫高鐵“端點城市”的所見略同,而溫州“陸空”銜接的交通布局則全部指向了東部樞紐城市——龍灣區。
除了S1S2聚焦龍灣,高速線路延伸、城市環線新建,也以龍灣為點睛之筆,并持續強化“陸空”銜接交通布局的深度與廣度,進而全面賦能溫州產業發展的東成西就、南來北往。
過去4年,龍灣區持續加碼交通基礎建設投入:金麗溫高速公路東延線(S40龍灣聯絡線)拓展東西交通銜接外循環;空港大道(濱海大道至濱海六道)、通海大道提升工程等加速城市交通內循環……不僅在交通布局上實現高鐵、高速、機場、港口全面銜接,還在出行觀念方面形成“15分鐘對外交通”“區內出行30分鐘”等龍灣樞紐印象,并于客觀層面實際促進了時間空間與生產要素之間的有機流動。
“今年,高速公路剛開工了甬臺溫高速擴建和甬莞高速洞頭支線兩個項目。”龍灣區交通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除此之外,龍灣國際機場三期、溫福高鐵,以及溫州東站均已完成工程可行性研究審查。
據上述負責人介紹,至2025年,龍灣區將基本建成多元立體、互聯互通、安全便捷、綠色智能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并構建形成對外“1+2交通圈”,即實現至省、市1小時通達,至長三角區域和粵閩浙沿海城市群主要城市2小時通達。
浙南云谷全景圖。龍灣區委宣傳部 供圖
長三角一體化:溫州融入看科創濃度
“坦率地說,杭溫高鐵開通后,在方便人才要素流動的同時,從某種程度上,更是倒逼溫州強鏈補鏈。”溫州灣新區科技和人才局、龍灣區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溫州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惟有提高城市科創濃度,才能著力構建人才要素流動的滲透平衡,并有效避免中心城市的“虹吸效應”。
僅看溫州的科創濃度,溫州灣新區、龍灣區“根生一處,花開兩朵”,并在溫州“一港五谷”科創戰略中獨占“三谷”:溫州國際云軟件谷、中國眼谷、中國(溫州)新光谷。
以溫州國際云軟件谷為例,2024年上半年新增企業776家,科創集聚展現“加速度”。對此,龍灣區大數據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云軟件谷的發展,離不開長三角一體化。”
與此同時,溫州灣新區、龍灣區在“三谷”加持下,因地制宜創建省、市級科創平臺及園區,通過補齊科創研發全鏈條,實現科技創新“鴕鳥蛋”與“鵪鶉蛋”皆可“一區落地、兩巢孵化”的科創戰略目標。
“我們公司專門研發半導體檢測量測設備,選擇龍灣是因為看好長三角一體化在溫州的前景。”2024年5月,浙江盛視檢測裝備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潮波來到龍灣,在浙南云谷開啟了創業之旅。
與初創企業不同,作為總部設立在溫州灣新區的科創企業,浙江星曜半導體有限公司是國內極少數能獨立完成濾波器、射頻開關、LNA全自研的射頻模組芯片公司。該公司通過吸納長三角地區人才,反向將研發、銷售觸角延伸至上海、江蘇等地。不難看出,長三角一體化已經成為該公司發展路上的“助推手”。
此外,中國眼谷、溫州國際云軟件谷、中國(溫州)新光谷還依托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等高能級科創平臺,圍繞產學研一體,在前沿突破、科創專精、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均有成效成果。
誠然,杭溫高鐵開通有效“熱賦能”浙江助推長三角一體化,而在其“冷思考”背后,如何讓布局有效落實落地,還有待時間進一步驗證。(完)
關鍵詞: 杭溫高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