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賦能千行百業
“如果家中老人突然摔倒,如何判斷是不是中風?”在科大訊飛展位,工作人員正在使用“訊飛曉醫”App向大家展示智慧醫療的輔助就診功能。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訊飛曉醫’App是基于星火醫療大模型開發的程序。”科大訊飛品牌市場中心副總經理董斌介紹道,像這種“大模型+模式”的行業大模型,目前科大訊飛已發布了12個,涵蓋金融、汽車、工業等多個領域。
經歷了2023年的“百模大戰”,如今越來越多的大模型走進行業實踐,走進剛需場景,發揮實際價值、賦能千行百業。
此次博覽會上,就有多款大模型展示了其在行業應用中的重要價值。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開發的“天河靈樞”和“天河清云”垂類大模型,主要針對中醫針灸和環保治理;百度與行業頭部企業或機構共建了11個行業大模型,在能源、航天、制造等領域探索落地;浪潮海若大模型定位行業大模型,可應用于交通、制造、農業等六大行業……
特別是在工業領域,基于“行業認知+數據積累+客戶資源”構建的具有獨特優勢的垂類大模型,展現出降本、提效、提質等應用價值。
在菲特(天津)檢測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菲特”)展臺,記者看到,通過語音和文字指令的人機交互方式,展示人員完成了機械臂對零件的抓取以及分類。
“這款機械臂應用了菲特菲凡多模態工業垂類大模型與機械臂協同工作的智能系統。”菲特首席技術官陳立名介紹,在場景、工藝、流程更加標準化的工業領域,工業機器人和大模型結合,可增強工業機器人的自主能力和認知能力,降低工業機器人使用門檻,具備落地性、適用性、經濟性優勢,未來應用市場廣闊。
“2022年之后,人工智能已經由專用人工智能進入大模型為主導的通用人工智能發展階段。基礎大模型、行業大模型和企業大模型相互支撐,共同賦能千行百業。”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劉剛認為,“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一方面推動了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和效率提升;另一方面推動新興和未來產業發展,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低空經濟“蓄勢騰飛”
在天津市武清區王慶坨鎮,無人機正在從固定機巢內起飛升空,沿著最近路線飛至特高壓線路桿塔。可見光、紅外兩個鏡頭對準桿塔上的關鍵設備,調整位置、拍攝,一連串操作一氣呵成。30分鐘后,無人機完成三基桿塔紅外測溫作業,返回固定機巢,充電待機,并將拍攝照片上傳系統,由機巡作業中心人員確認核對。
這就是國網天津電力此次亮相博覽會的“空天地”立體智慧巡檢系統。這套系統高效融合了無人機、高清視頻、機器人、在線監測等多維智能手段。
有著7年線路巡檢經驗的霍慶悅說,使用無人機巡檢,工作效率提升了80%,巡檢精確度也得到了極大提升。
據統計,我國無人機應用在電力巡檢的覆蓋率超過65%。無人機作為低空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除了在農林植保、電力巡檢、應急救援等領域應用外,在通信中繼、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抗震救災、城市規劃等領域的應用場景也正在不斷完善。
今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門聯合發布的《通用航空裝備創新應用實施方案(2024—2030年)》指出,到2030年,我國通用航空裝備將全面融入人民生產生活各領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