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區縣的四個文藝院團都要做大做強——
“四團同城”如何拓展文化市場
光明日報記者 張國圣
(資料圖片)
常住人口只有150萬人的重慶市萬州區,有川劇、曲藝、雜技、歌舞劇等四個專業文藝院團,這在全國不多見。
“四團同城”創造過“中國戲曲的萬州現象”,但也始終面臨著生存和發展的挑戰。區縣專業文藝院團如何適應新的文化消費場景?“四團同城”如何拓展文化市場?
“瘦身”:精品工程守住“立院之本”
6月28日,完成改造的復興劇場重新對外開放。當天晚上,觀眾在修葺一新的劇場欣賞到了一臺“純川劇”節目。“為適應多樣化的文化消費需求,這些年我們推出了傳統劇目、川劇綜藝、純歌舞等多種表演形式。但用‘純川劇’呈現劇場改造后的第一場演出,具有特別的意義。”重慶市三峽川劇藝術研究傳承中心主任、重慶市三峽川劇團團長譚繼瓊說。
三峽川劇團成立于1952年,經過幾輪文化體制改革后,更名為三峽川劇藝術研究傳承中心。“我們原來有120人,幾輪‘瘦身’后只留下了48人。”譚繼瓊說。
“瘦身”后怎么更好地發展?四個院團不約而同錨定了“精品工程”。三峽川劇團的現代川劇《鳴鳳》《白露為霜》和《峽江月》,相繼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中國戲劇獎和文華獎;三峽歌舞劇團的方言話劇《移民金大花》《三峽人家》《薪火》,相繼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優秀戲劇獎等獎項;三峽雜技藝術團獲得過全國雜技比賽銀獎和銅獎,常年受邀在20多個國家演出;三峽曲藝團多次榮獲全國曲藝專業最高獎牡丹獎,還支撐萬州成功創建了“中國曲藝之鄉”。
“越是困難越要堅持精品工程。這既是為了不丟‘手藝’,更是為了守住品牌,畢竟‘精’和‘品’才是立院之本。”萬州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蔣藝義說。
“健身”:劇場練功,市場檢驗
萬州的四個專業文藝院團,每個都有自己的專屬劇場。大家在自己的專屬劇場里排練節目、接受觀眾的檢驗,然后再走出劇場到鄉里演出,看看自己的節目到底能不能適應市場、能不能創造市場。
“專業標準、劇場標準和演出標準各不相同。區縣專業文藝院團的最終目的,還是要從‘劇場’走向鄉間,用高質量的文化產品和高水平的現場演出服務基層群眾。”蔣藝義說。2017年,萬州整合政府、市場、社會三種資源,在全市率先開展“周周演”常態化惠民演出。四個院團不僅每個周末至少要在自己的專屬劇場展演一場,還要去街鎮鄉場演出。各個院團不僅要比演出場次,還要比觀眾人數和演出效果。
“同城競技”讓每個院團都得使出渾身解數,都得有自己的“拿手好戲”。三峽曲藝團將“非遺”傳承融入藝術創作,推出了14集四川竹琴評書《川東游擊隊》、16場竹琴演出《華子良傳奇》。以萬州的“重慶好人”“中國好人”為原型創作的四川清音《信義夫妻》和融入民樂的四川竹琴《生日禮物》,都成了叫好又叫座的作品。“現在每周都要聽一場戲,都已經成為老習慣了。”70多歲的萬州戲迷熊建國說。
“我們的團隊也在這樣的‘同城競技’中得到了歷練和提高。重慶最近一次舞臺藝術之星比賽,全市曲藝類決賽前10名,有7人來自我們三峽曲藝團。”三峽曲藝團團長何菊芳說。
“強身”:打開視野,做大“蛋糕”
一個區縣的四個文藝院團都要做大做強,就不能只是按照傳統思路“分蛋糕”“搶蛋糕”,還要創新思路“做蛋糕”,打開視野去外面的文化市場享用“蛋糕”。
三峽歌舞劇團用歌舞、魔術、曲藝、戲曲和綜合節目等不同的演出形式吸引不同的觀眾群體,每年光劇場演出就超過200場。團長蒲慶云仍然感覺壓力很大。
“這幾年國外演出市場萎縮,很多骨干都因為商演少收入低離開了。最大的困難是要養的人多,能用的人少。”三峽雜技藝術團趙志團長說。
今年以來演出市場恢復得很快。重慶和鄰近省份毗鄰地區,來邀演的越來越多。三峽川劇團已經簽約了80場演出,還與鄰近一個區簽了50場駐場演出。到7月初,三峽歌舞劇團已經演了70多場,還有100多場待演出。劇團投資80多萬元編排的《薪火》演出收入已超過了450萬元。三峽雜技藝術團新推出的雜技節目《技藝非凡》,今年已經與旅行社簽約了200場。
今年4月,萬州天生文旅街區開街,四個專業院團現場演出的直播,吸引了超過7.5萬人同時在線觀看。“有了四大院團加持,萬州的江灘夜市也迅速成了火爆的‘網紅’。”萬州區文化旅游委黨委書記、主任黃方國說。全國U21籃球決賽5月在萬州舉行,中場休息時四大院團代替籃球寶貝輪番表演拿手絕活,網上視頻每天都有8萬多人瀏覽點贊。
天生文旅街區表演40多場后,三峽曲藝團的90后骨干姜婷開始嘗試融合室內劇場和街區現場的表演技巧。“萬州已經建立了18個曲藝傳承基地、4個川劇傳承基地,從2018年起每年舉辦世界大河歌會。市場和劇團都在往上走。”姜婷說。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23日09版)
關鍵詞: 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