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_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_少妇被又大又粗又爽毛片久久黑人_欧美乱子伦videos

深圳熱線

環球關注:華中大新聞學院融合為根 育人為本 服務為要 創新為魂

2022-06-27 09:51:21 來源:新華網

1983年春,學院的前身華中工學院新聞系成立,是全國理工科院校中創立的第一個新聞院系,以“文工交叉,應用見長”為發展理念

學院致力于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和新技術思維,適應媒體深度融合和行業創新發展,能勝任中外文化傳播與文明互鑒的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四十年來,培養了近萬名優秀畢業生,為中國新聞傳播事業的轉型改革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

文 | 張明新

1952年秋,華中科技大學的前身華中工學院正式創辦。學校在追求卓越、邁向世界一流大學的征程中,率先打破新中國1950年代高校調整以來單科院校的建設模式,于1980年代探索創辦綜合性大學的發展之路。1983年春,學院的前身華中工學院新聞系成立,是全國理工科院校中創立的第一個新聞院系,以“文工交叉,應用見長”為發展理念。1998年春,以新聞系為基礎成立學院,在時任校長周濟院士的建議下,院名定為“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學科特色一目了然。

四十年來,學院堅持“文工交叉,應用見長”理念,走新聞傳播科技與新聞傳播文化相結合的道路,實行人文學科、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的交叉融合,秉承“面向未來、學科融合,主流意識、國際視野”的建設思路。堅持“敢于競爭、善于轉化”的精神傳統,勇立潮頭,持續推進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發展理念與機制轉型,推動中國新聞傳播學教育教學改革,培養了近萬名復合型創新性新聞傳播人才,推進中國特色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持續提升全球影響力。

開創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典范

我院一直以來突出學科交叉融合的特色。首任系主任汪新源教授明確指出:“我們的目標是培養文理知識滲透的新聞專業人才,我們和人大、復旦、武大辦的新聞學專業不一樣。”在歷任系主任/院長的堅持下和創新中,學院形成并不斷深化自身特色,在新聞傳播學傳統的人文學科和“人文學科+社會科學”建設模式之外,開創了“人文學科+社會科學+理工醫科”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發展模式。

從“文工交叉”到“多學科融合”的新聞傳播學建設模式,學院的發展轉型歷經了四個階段。1983至1997年以文理滲透為特征,強調以文為主、以理工為輔。1998至2007年以大跨度交叉為特征,實行新聞傳播學與信息科學大跨度遠程交叉。2008至2017年倡導文工交融,強調新聞傳播學與工科的交叉融合。2018年以來,強調多學科融合的思維,表現為新聞傳播學與工科、理科、醫科等學科的深度融合。

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學科建設模式,師資隊伍建設是首要。截止到2023年春,學院共有全職教師42名,其中1/3擁有理工醫科背景。學院建設了跨學科的師資團隊,實施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和平臺建設的改革創新。1998年,首創全國網絡新聞教育,從理工科專業招收二年級學生進行培養。在課程建設上,突出學科交叉融合性的課程,開設諸多新興前沿課程,包括《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計算廣告》《媒介地理學》《數據挖掘》《WEB信息架構設計》《健康傳播》等。學院籌措資源,建成600平方米的全媒體與智能傳播實驗中心,建設了融合媒體演播室、融合媒體教學實訓中心、融合媒體視音頻攝制中心、實驗教學云平臺、虛擬仿真和創客自主學習平臺,打造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創新創業的全新設施。

始終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

學院始終堅持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任務。1983年秋,新聞系甫一成立,即根據湖北省委宣傳部的要求,招收了百余名干部專修班學員,后又為湖南、廣東和中央部委培養專修班學員。1984年,學院開始招收新聞學專業本科生,此后招收廣播電視新聞學、廣告學、傳播學、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本科生。

碩士教育起始于1987年的新聞學專業,后拓展到廣播電視與數字媒體、廣告與媒介經濟、傳播學專業。2011年開始招收培養新聞與傳播、出版的專業碩士研究生。2003年起學院開始自主培養新聞學博士生,2005年獲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開始招收廣播電視與數字媒體、廣告與媒介經濟、傳播學專業博士生,后自主設置目錄外二級學科公共關系博士點。2007年,學院獲準設立博士后流動站。自此,學院建設了從本科到博士后的全程式新聞傳播高級人才培養鏈。

學院致力于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和新技術思維,適應媒體深度融合和行業創新發展,能勝任中外文化傳播與文明互鑒的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學院強調學生綜合素質與專業水平、理論功底與業務技能、實踐精神與創新思維的均衡發展。學院切實貫徹新文科理念,強調專業底色和新聞理想,強化實踐教學和協同育人。

目前,學院5個本科專業皆為一流專業建設點。通過持續調整優化培養體系,與時俱進地開發系列新興課程包,建設多元協同、內容新穎的實驗平臺,強化學生跨學科、復合型的知識學習和技能養成。通過制度化的保障機制,學院以迭代教學目標、重組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為手段,有規劃地建設涵蓋國家級、省級、校級和院級的多層次課程體系,為人才培養提供充分保障。在教材建設方面,學院適應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編撰出版系列新興教材。最近八年來,兩度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40年來,學院培養了近萬名優秀畢業生,為中國新聞傳播事業的轉型改革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

華中大新聞學院融合為根 育人為本 服務為要 創新為魂

華中科技大學校園 華中科技大學供圖

聚焦重大戰略服務國家需要

聚焦國際傳播能力提升、建構新型主流媒體、媒體與國家治理、建設健康中國戰略,學院組織精干力量開展科研和服務工作。學院還注重服務區域經濟社會文化建設,積極為湖北省戰略決策提供咨詢,深度介入縣級融媒體建設,為地方培訓新聞宣傳人才。2020年,近200名師生沖鋒在抗疫一線。

近年來,學院重點建設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大數據與國家傳播戰略實驗室、中國故事創意傳播研究院等智庫平臺。2013年,學院成立智庫機構國家傳播戰略研究院,旨在推動國際傳播研究。2021年,以該研究院為基礎,學院申報獲批教育部首批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張昆、李衛東、陳薇等教授帶領的學術團隊,實行有組織科研創新,推進學術研究和咨政服務。團隊連續開展“寰球民意指數”民調,立體式呈現全球民意圖景,精準把握世界輿論態勢,為國際傳播決策提供科學依據。2019年,與中國外文局共建中國故事創意傳播研究院,是中央部委與高校共建的唯一一個致力于講好中國故事智庫機構,負責人陳先紅教授發起的“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大賽”,是新聞傳播學者將科研轉化為國家公共產品的有益探索。以鐘瑛教授、余紅教授等為代表的團隊,連續十年來持續推出中國新媒體社會責任藍皮書,對新媒體平臺、議題、重要案例進行考察與社會責任剖析,為新媒體治理提供理論資源與方法支撐。

立足中國大地推進知識創新

學院堅守“多元包容、推陳出新”理念,堅持科學研究求真務實、經世致用,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基礎與應用研究并重,創新指導新聞傳播實踐的理論知識,致力于為構建中國特色的新聞傳播學知識體系貢獻力量。

長期以來,學院在新聞傳播史論、新媒體傳播、戰略傳播三個支柱性學術方向形成學科優勢。在新聞傳播史論方向,以吳廷俊、程世壽、申凡、孫旭培、張昆、趙振宇、石長順、何志武、劉潔、唐海江、王溥、牛靜等教授代表的幾代學者,聚焦新聞傳播的歷史、理論、方法、倫理等根本性論題,圍繞中國新聞傳播事業史、思想史和媒介史,書寫了中國新聞傳播基礎知識的精彩篇章。在新媒體傳播領域,以鐘瑛、郭小平、李衛東、余紅等教授為代表的學者,聚焦中國語境下的新媒體技術發展、產業變革與治理,立足于跨學科視野,系統闡釋了新媒體傳播的中國經驗。在戰略傳播領域,以張昆、陳先紅、李華君、陳薇等教授為代表的學者,聚焦對外傳播、公共外交、國家公共關系、國家敘事等時代論題,立足于中國和全球傳播新格局新生態,建構了具有中國特色和普遍價值的國家戰略傳播理論模式。

近年來,學院在媒介與文明、科學與健康傳播、智能傳播方向發力,培育新興學科增長點。在媒介與文明方向,唐海江、袁艷教授等學者基于歷史與當下、中國與西方的跨時空對話,以媒介為視野考察人類文明的傳承演變,提供了闡明新時代中國文明與人類命運的知識洞見。在科學與健康傳播方向,張明新、郭小平、余紅、閆雋等學者,聚焦健康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科學普及等國家戰略,關注健康傳播、環境傳播和科學傳播等關聯性領域,特別以新冠疫情防控為關切,為促進東西方理論對話和基于本土經驗的知識創新作出貢獻。在智能傳播方向,徐明華、李衛東、徐涵等學者,融合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人工智能、網絡空間安全等學科的思維方法,關注多種新技術對媒體形態、新聞生產、用戶行為的影響,分析媒體演變的未來趨勢,構建了智能傳播的理論圖景。

面向未來,學院將持續堅守“創新為魂”宗旨,夯實學科根基,推進中國特色新聞傳播學知識體系建設。

(作者為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教授、院長)

關鍵詞:

熱門推薦